针对我国区域和产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农业部明确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工作目标。
建立科研协同网络形成农业科技攻关新格局
经过3年的努力,“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构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成效显著。实现了创新联盟组织体系协调发力。联合国家、省、市各层面的优势特色团队,与地方政府开展务实合作,强化与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协作,把研究工作与地方政府的“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上、中、下游“一条龙”的农业科研协作模式和全国“一盘棋”的农业科技攻关新格局。
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药化肥实现“双减”。自动虫情测报、太阳能杀虫灯、飞蛾诱捕器以及性激素诱杀等精确防控技术,使水稻、玉米每亩减药30%以上。稻田养鸭肥田及精准施肥技术,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20%。
节水保墒取得“双赢”。小麦墒情自动监测技术实现适时适量灌溉,每亩节水90吨,水分利用率提高15.4%。蓄水保墒与节水灌溉技术,有效解决了黄河流域棉花生产保墒和节水问题。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每亩节水150吨,节本150元。玉米贴茬播种技术保持了播种期土地墒情,在减少用水的情况下,保证了出苗率。化控抗逆技术有效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
控制农业污染多措并举。高产高效镉低吸收低积累技术模式,在污染超标5倍以上的重度镉污染土壤上持续生产出安全水稻。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难题,而且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的作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大大减轻了人工揭膜劳动力投入及残膜污染,可有效解决新疆棉区严重的“白色污染”。奶牛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把粪污经过固液分离、有机肥加工、UASB厌氧、浮萍净化等措施,将处理产生的水用于作物灌溉或再回用于养殖场,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浮萍繁殖还可用于开发高附加值的生物质能源或饲料。
秉承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一直是贯穿“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全过程的核心理念,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开放的工作机制,有效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
建立开放的联合攻关团队。9个攻关团队参与人员共计1954人,其中,中国农科院有17个所、254名科技人员参与;省、市级农科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等有208个单位,1700多人参加,院外人员占到8成以上。
建立开放的技术集成机制。9个领域仅2015年就集成技术136项,其中72项来自中国农科院,其余64项由各兄弟单位提供。
建立开放的展示交流体系。在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开放的展示示范基地,先后举办了34场现场展示观摩会,对地方政府、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同步示范展示,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提高了工作的显示度,把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成开放式的技术普及与传播平台。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针对区域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所集成和示范的技术成果,受到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和大力支持,成为地方政府抓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