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三农”问题核心痛点及农粮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软科学研究的国内首家民间农业智库——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孙北国,1月9 日,在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新企农人” 顶层设计体系,打开主粮产业 “三农” 协调发展突破点》的演讲。
孙北国,堪称走进中央党校理论殿堂的民间农业智库第一人。
民间智库走进中央党校,参加这样高层次的理论研讨,并发表自己的独立研究观点,这首先说明我们党、我们政府的理论语境在变化,中央党校这是在用行动践行李克强总理所讲的“问政于民”。
孙北国的专题演讲中,概述了“三农重大核心问题的十三个独立研究观点” 和 “农牧城建一体化企业集群的九项突破性价值创造 ”等重大独立研究观点,令与会者耳目一新,如此观点鲜明、功底深厚的理论首创,颠覆了传统的农业发展理论,引发了与会者关于农业现代化突破点的深层次再思考和热烈讨论,堪称这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来自国内首家民间农业智库的独立研究观点,体现了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全新思考和突破性理论创新,发表于“十三五”开局之年,希望可以成为献策政府、献策社会、献策农民的新农良策,也希望引发一场关于“中国农业向何处去”的大讨论。
论坛结束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转载“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相关内容。孙北国先生的演讲因观点独立深刻,而备受关注。
现将 创联新农业智库微信公众号上连载的《关于“三农”重大核心问题的十三个独立研究观点》系统解读(之一~之七)汇编如下:
解读之一 、农业现代化是农民自己的现代化吗?
解读之二、 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什么样的农民意愿?怎样尊重?
解读之三、 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
解读之四、 中国主粮种植经营体制,学不了欧美,也学不了日韩
解读之五、 中国必须用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农业四十年走过的路
解读之六、 人才和组织,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
解读之七、 农民合作社,就是绊脚石!
农业现代化是农民自己的现代化吗?
国家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农业、农民、农村的变化却极其缓慢,为什么?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核心问题是从政府到社会都把建设农业现代化当成农民自己的事,都是在如何鼓励农民去进行农业现代化实践上下功夫,其核心理念跳不出“唯农民论”,让最弱势、弱能的农民阶层做为责任和利益的双重主体去承担中国农业千百年来的这个最伟大变革,期待国家产业支持政策、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要素通过提高现有农民阶层素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倡导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务农等举措就可以有效落地并开花结果,却把组织力、精神力、人才力、文化力、市场力、资本力、科技力、模式力等最具创新创造潜能的、可能深刻改变“三农“问题现状并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重要生产力要素置于从属化甚至边缘化、排斥化……
导致“三农”问题协同推进发展缓慢这一深层次矛盾蔓延并影响政府决策的关键,是主流农业理论界及政府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一直抱着不放的“唯农民论”理论和缺乏直面“三农”核心痛点并进行理论突破的勇气。
“唯农民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是“农业的事农民干”、“农村的事农民管”、“农民自己的事还得农民自己解决”。
“唯农民论”机械、片面的错误理解“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的中央宏观战略思想,不愿意承认粮农群体不仅弱势而且也很弱能;不愿意承认种粮的农村不仅经济贫困落后而且社会和文化生态严重断层;不愿意承认粮农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所造成的价值观扭曲。
但现实的农民、农村、农业现状却是:
农民——群体性弱能、弱势,农村里的能人差不多都走了……
农村——资源短缺、人文生态渐趋凋敝,环境渐趋恶化……
农业——以加剧农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低水平种植……
几十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把农村的优良生产力能动要素像抽血一样都抽走了,粮食主产区农村的社会、经济、人文和生态环境渐趋凋敝,有国家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有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组织能力的正能量农民精英人才在现在的农村少之又少。
农民阶层把他们最优秀生产力要素都贡献给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多少优秀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多少技能民工成为建设大军、多少青壮劳力舍家弃子担当产业工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成就,是以农村特别是粮食种植的广大农村的不断荒芜、凋零和没落为代价的。
农村没有什么能人了,这是最现实的囧况。
中央很多好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农村落不了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缺资源,农民缺能力,却被政策推着唱主角而作为农业现代化主力军。
让剩在农村的人组建一个能深刻改变“三农”面貌的现代农业军团,可能吗?这就是“三农”问题协同推进发展缓慢的深层次矛盾。
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长期抱定“唯农民论”理论,思想僵化,长期排斥“工商资本”进入粮食种植领域。缺乏直面“三农”核心痛点、进行理论突破的勇气;缺乏透彻研究国情民情、进行辨证哲学思考的理念;缺乏清晰洞察国内、国际主粮产业发展大势的视野。
“唯农民论”误导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三农”深层次矛盾蔓延,导致政策研究指导理论与中央战略方向和理念不贯穿,多个执行性文件都体现出战术与战略脱节。
“唯农民论”理论和政策主张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农民,但实际上这恰恰是缺乏辨证哲学发展理念的最突出表现,让最弱势、弱能的农民阶层作为责任和利益的双重主体去承担中国农业千百年来的这个最伟大变革,实际上是让农民勉为其难。
农业政策主管部门僵化教条的理论逻辑、缺少辨证哲学发展观、严重不符合国情的顽固陈旧理念、缺乏复杂国际竞争环境下驾驶中国现代大农业创新发展的大战略思维,是导致“十二五”期间“三农”发展缓慢的决定性政策因素。
中国的国情和民情都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靠农民自己去完成。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创造,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提高中国主粮产业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是农民自己的农业现代化,只有最广泛的向广大主粮种植的农村汇聚人才和组织资源并集中发力,我国农业现代化才可能实现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什么样的农民意愿?怎样尊重?
尊重什么样的农民意愿?
◆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就不一定要放任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种植。
◆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就要帮助农民挖掘他们心底的更深层次的、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渴盼!
◆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更要让农民理解只有更多的人才、组织、文化、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汇聚并与土地体制融合,农村才能真正兴旺繁荣!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不一定要放任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种植,不代表长期看着农民不会科学种地而年复一年的懒种、滥种,农民是土地的长期承包人,不代表他就钟情热爱土地,农民个体没有组织化能力,农民群体也同样缺乏更好的组织化水平。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不是仅仅满足农民现阶段的、浅显的小农思维下的一般性满意诉求,而应当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养,让农民理解只有更多人才、文化、信息、科技、组织、资本等资源向农村汇聚才能让农村兴旺繁荣,农民也要有积极的心态去融汇,积极参与变革并在变革中寻求自身利益的公平化和持续化。同时也要让农民领会和了解,面临国际粮价的挤压,只有通过体制的突破性创新,融汇多方资源创建大型农业种植、养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农牧联合体,才能更有效抗拒市场风浪。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群体挖掘他们心底的更深层次的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的期许和渴盼,去除小农心态,树立集约化大农业和生态化美丽乡村才能深刻推动“三农”协调发展的意识。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 要帮助农民认识到只有汇聚资源并创造价值叠加发展效应,才能有更好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未来的收益一定是新农业的股份资本收益、新城镇的房产增值收益、新生活的商业经营收益等多重收益,财富指数会远超过现在农产品种植单项收益和简单副业收益的。未来幸福指数更会是远远超越目前的温饱而直奔小康和中产。
还有,城里的孩子们放假了会飞一般的来到美丽乡镇的爷爷、奶奶家以至开学了都流连忘返,甚至就在镇里的高级学堂念书,亲情指数也超级曝表……
这才是最需要我们帮助挖掘的农民最心底的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渴盼。
怎样尊重农民意愿?
我们再不能用农民不能胜任的光环套在农民群体身上,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农民阶层体制性富裕,但并不意味着农民一定是 “实施主体和创造主体”。
农民群体
需要被带领!需要被保护!需要被帮扶!
中国国情,不能再让农民“独自跳舞”。需要政策、体制、舆论等多方面营造出强大的驱动力和吸引力,创造出非凡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吸引多层级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组织资源汇聚,打造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新农业主体力量”,凝聚农业现代化创新、创造力量。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主粮产业“三农”协调发展进程中,政府、社会各阶层、农民自己,都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
过去,我们是将农民当做主力军,推着农民走,但是农民却步履蹒跚;
今后,政府和社会,需要造一部车,让农民坐上车,拉着农民跑!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11月23在主持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今天,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点,如果我们不能明确主战场和主攻方向,那就犯了方向性和原则性错误。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就更要找准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并进一步探寻主攻方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能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开创“三农”协调发展新局面。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十五亿亩主粮种植的十几个产粮大省的最底层广大农村,必须考虑提高中国主粮产业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考虑如何实现最广大农民群体持续性体制富裕,必须考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农业基本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
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不是近几年媒体多有宣传的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和赶时髦的互联网+农业,而是十五亿亩主粮种植的十几个产粮大省的最底层广大农村。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就是15-16亿亩主粮种植的广大农村。这是必须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各阶层形成共识的。
将主战场确定为十几个产粮大省的15-16亿亩主粮种植的广大农村,是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粮食竞争格局中的特殊性决定的。
主粮是刚性需求,尽管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口粮消费比例日益减少,但不可或缺,肉禽蛋奶可以没有,但口粮必须要有,这是其一。其二主粮中的玉米、豆粕等是转化肉禽蛋奶的饲料中的主要原料。生活水平越提高,对粮食总量的需求也会越大,因为肉禽蛋奶大部分是用玉米、大豆等主粮转换来的,转化率一般都在2-4倍,即消费者每消费一公斤肉禽蛋奶,就实际上等于消费2-4公斤的粮食,副食类、肉食类消费越提高,对粮食的需求越大。
从这个保障国民生活最基本需求的角度来说,无论小麦做成面粉,水稻做成大米这两类口粮主食,还是玉米、豆粨等饲料原料,都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中必不可少,而且同时也是必须要断提高质量和产粮的最重要农产品。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必须是主粮产业,主攻方向必须是主粮产业的农业、农民、农村协同发展和重点突破。
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三个主攻方向的彻底性和全局性胜利:
农业:种植15亿亩主粮的广大农村必须实现高效生态农业集成技术主导下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种植经营;
农民:近2亿户拥有国家基本农田资源的粮农必须实现体制性持续富裕;
农村: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粮食种植农村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必须实现协同繁荣。
这三个主攻方向的实现目标就是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这个实现目标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这就是执政党对全国粮农阶层的庄严承诺!这就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消费大国对全球经济、文化和环保的责任与担当。
粮食总量的供应保障,就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内涵。而口粮的可靠供给又是核心的核心。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
♛ 粮食主产区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协调推进是关键。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必须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协调推进。如果我国不能在主战场的三个主攻方向实现突破并建立战略发展高地,将可能错失在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竞争中最重要的发展机遇,继续拉大中国与世界发达农业经济体的差距。导致“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落空,粮农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变得更加遥远。同时由于不能有效缩小与国际粮价的大幅差距,国家以高价保护的调控也愈加不堪重负,像今年卖粮难、储粮更难的无奈境况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中国主粮种植经营体制,学不了欧美,也学不了日韩
我国主粮种植产业,做为中国农业的主战场,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和要素短缺、资源价值远没有被挖掘的现实情况。“三农”问题突出呈现为资源与要素分离、文化与变革冲突、生产与生态相左的核心痛点和深层次矛盾,且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点混杂、多种问题待解。其中,体制如何创新,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农业现代化如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要科学思考的
前几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农业发展系列研究丛书曾清晰写到:“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主体地位不动摇,农业家庭经营不仅现在是、将来也会长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的领导过去常讲,“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不是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而把农业搞好了的,“有些大的农业种植公司也都是家族式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今天,我们必须摒弃农业家庭经营为主这个理论桎梏,站在“因时而立、因势而变”的辨证哲学发展观的角度,正视中国国情和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竞争无力的现实情况,打开这个理论枷锁。
中国主粮种植体制变不变革?如何变革?这不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能否落实的关键战略问题。
中国主粮种植体制,必须要突破。继续坚持家庭经营为主要体制模式的陈旧理论必须破除。
欧美日韩发达国家统统实行的家庭经营种植模式不适合中国
中国目前的国情、民情基础和时代环境都不一样,我们学不了欧美的私人农场,也学不了日韩的农协体制,我国目前社会关系、产业环境、科技竞争以及时代背景,都不允许中国像欧美日韩那样,再用四五十年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中国主粮种植经营体制变革,必须符合国情需要,符合国际竞争需要,符合“三农”协调发展需要。
主流农业理论界和政府政策主管部门普遍认为全世界的农粮种植都是家庭经营模式,即使是农业公司也是家族经营,美国是,欧洲是,日本也是,韩国还是。主要认知逻辑是农业种植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特别琐碎,不易考核工作量、工作标准以及工作成效,只有家庭成员间这种不会相互计较的共同利益体制关系才适应农场经营。所以就断言“家庭经营现在是、今后也长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这个观点是根本没有真正了解世界,没有认真了解国情,没有认真了解“三农”。中国的国情基础和民情素养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竞争环境更不一样,模式也根本不可复制。
发达国家的农户土地大多为私有制世袭,农场主是典型的中产阶层,环保意识和科技应用水平很高,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协会协调机制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政策支持加市场化历炼已日趋成熟,乡村文化传承优良,社会崇尚田园生活和农作物种植,城里的贵族和中产阶层在乡间大都有祖屋、有家族农庄或度假别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生态人文的和谐早已将乡情融入家族世代人的心中,放假和退休是一定要回到乡下的,日本农户中的长子是必须要留在家里务农的……这些都与我国国情、乡情、民情差别巨大。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于80年代的后工业化时代,至今大多都有四十年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就面临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社会关系、产业环境和科技竞争都不允许我国像欧美日韩那样,再用三、四十年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尽好又尽快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我们不但要种粮食,还要更科学的种好粮食,不但要耕耘土地,还要生态治理面源污染,还要重塑乡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创新土地价值、创造农业资本生态价值高地……这些通通早已不是工作内容特别琐碎、相互不会计较这样的低层级利益关联起主导作用的年代了,因而欧美日韩我们都学不了。唯有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集中资源突破创新。
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土地种植也一定要以农民家庭为主
承包权牢牢掌握在农户手中的大政方针非常正确,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只有放手并与更先进的生产力要素联结,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农户家庭“承包土地”和“种植经营”完全是两回事。再谈中国农业今后还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就是瞎扯!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世界农业史上最突破性创造的、经历时间最短的、变化最深刻的、参与资源最浩瀚的、最波谰壮阔的伟大创造。种粮大省的单品种、大面积主粮种植产业,传统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必须被更大规模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大型农业集团体制所替代。
创建农牧城建一体化的、以体制保障农民持续收益的大型农业企业集群是中国农业内富国民、外强世界的必然选择。
中国必须用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农业四十年走过的路
三农”发展的矛盾现实和认识迷茫
◆ 站在民间智库的独立视角进行客观评判,目前“三农”问题突出呈现为资源与要素分离、文化与变革冲突、生产与生态相左的核心痛点和深层次矛盾,且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点混杂、多种问题待解。由于“十二五”期间“三农”变革执行效果欠佳,在一定的社会层面,出现了与中央战略思想相悖的、以完全市场化、完全小农化理论为代表的多种理论派别的不同政见,也出现了对中央政策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多种思想倾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在多级政府层面、理论界及民众中形成了很多思想上的模糊和认识上的迷茫。
◆ 农村需要怎样的富裕?
◆ 农村需要怎样的繁荣?
◆ 农业需要怎样的发展?
◆ “三农”协调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和可靠落地的抓手在哪?
◆ 是等待还是找寻?是挖掘还是构筑?
◆ “三农”发展之路到底怎么走才能农民乐意、政府满意、市场惬意?
◆ 未来十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协调发展将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 推着干,走着瞧?都将有负于这个变革的时代,唯有坚定方向,以更大的突破勇气进行更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才能聚力前行。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聚力超越
◆ 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世界,留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
◆ 中国梦,留给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
◆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聚力超越!
十年,唯有凝众志、聚众力,唯有超常规、突破性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大变革。中国有能力创造中国特色的“三农”发展巨变,关键是战略导向和顶层设计能不能突破!
在智能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要实现资源整合、汇聚和高效利用,要提高全球农业竞争力,要根本性改变“三农”面貌,必须找到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基础和时代背景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同时,又必须在科学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前提下,确定出清晰的时间超越策略。
◆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球粮食市场占据话语权;
◆ 如果我们不能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效控制大面积的农田面源污染;
◆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粮食主产区农民阶层的体制性富裕;
◆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主粮种植区建设城乡交融的大美乡镇;
◆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出一大批雄踞全球的跨国农业巨头;
◆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的历史跨越;
◆ 那么,不仅不能提高中国农业在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力,而且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中国梦也都难以实现。
十年,应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国策的里程碑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已深刻表明:中央已将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而且特别突出强调必须加强改革和创新,因而,突破就变得倍加期待。
“新农十年”理论,是“新企农人”顶层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执行时间表,是在对国际竞争环境进行客观评判,对国内“三农”协调发展面临突破,对等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的。是以资源汇聚、价值叠加和整个体系配套运营为前提条件的,符合中国国情、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不可能实现,关键取决于社会各阶层和政府对科学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认知和聚力突破。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决定着新四化协调推进和有效实现的进程。我们必须要在有效推进的发展路径上找到可靠抓手。必须要在协调解决”三农”发展策略、发展方式、目标分解、有效执行主体、根本性保障农民长期利益等关键问题上、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配套建设上,以推进“三农”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思维、大产业思维、大资本思维和谋求国际粮食市场最高话语权的大战略思维,打出贯穿战略与战术、国内与国际、当下与今后的可操作、可执行组合拳!
十年,不是一个精确界量,而是一个基于顶层设计确定的清晰发展时间表、一个汇聚资源加快创新发展的时间进程逻辑。这需要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旧体制,需要全新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人才和组织,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
“三农”协调发展问题,需要在中央领导核心战略理论导向下进行全新理念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需要在资源集聚与价值叠加的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上进行突破性创新。需要全新的产业思维,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格局下的探求强大人才军团的突破性发展理念和产业化实施路径!
高素质人才+企业化组织=强大人才军团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创造,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提高中国主粮产业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其实现进程一定首先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及强大的组织化力量的浩瀚汇聚。这就是推进“三农”协调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突破点。
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必须创造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吸引多层级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组织资源向各产粮大省的粮食主产区汇聚并与农民、土地资源融合创新。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包含农技人才、管理人才,还要有文化人才、教育人才、资本人才、策划人才、美学人才、建筑人才等多学科人才。推动主流社会的贤达阶层、文化阶层、精英阶层等高素质人才群体投身中国广大农村,打造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新农业主体力量”,并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执行主体,才能形成强大的新农业、新农村的创造和建设人才军团。以此凝聚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形成更加浩瀚的农业现代化创新、创造洪流。
中国农业现代化只有找到“牛鼻子”才能找到突破点
人才军团和强大的企业化组织,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中国农业现代化只有找到“牛鼻子”才能找到突破点。我国农业现代化在面临极其严峻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等多重压力的同时,还承载着土地面源污染己成为国内最大污染源的农田生态治理挑战。政府和社会的农业政策研究,必须以辩证的哲学发展理念清晰认知:现有农民群体难以承担“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新企农人”理论将人才、文化、组织、资本、信息、科技、模式、体制等资源和要素深度融合、通过放大人才和组织效能,实现多重资源汇聚并创造可以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价值叠加抓手效应,探索出一条更有效解决“三农”发展深层次矛盾和建设强大人才军团的破局之路。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抓手”理念,“加大创新改革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现在最需要的是找到能有效执行又能落地的抓手,找到了抓手,找到了可操作、可执行的着力点,就能打开突破口。 “新企农人”顶层设计体系强调在资源集聚与价值叠加的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强调人才和组织,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 就是因时而创,因势而立的创造性抓手,这个抓手的创新和创造,将为解决 “三农”问题深层矛盾打开突破口。
中国“三农”协调推进的顶层设计,必须站在更高的战略视野,更加注重市场化资源配置与政策宏观支持政策的吻合,必须以更大的战略突破价值观找寻工业反哺农业的最有效着力点,必须在中国最广大人的主粮种植农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才和企业组织的聚汇。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突破点。最广泛的向广大主粮种植的农村汇聚人才和组织资源并集中发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就可能实现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农民合作社,就是绊脚石!
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自愿性互助经济组织,已存在近十年,如今国内形势及国际竞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体制和机制对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性和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和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进行重新审视。
“松散型农民自愿合作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设计,无法承载新农业发展的组织体制需要
回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轨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发展、未来进行深层次解剖,实质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是需要站在今天的面临农业经营体制深层次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演变的新历史节点上进行再思考的。
1、现行法规体制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松散的合作体,不是紧密型经济实体,与农民社员的关系基本是服务型合作关系,合作社所有业务关系都是合作,不是紧密型联结关系。
2、在现行体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从合作上引导农民,如推荐种子和 指导田间管理,部份进行统一种、管、收等,仅此而己。却不能从体制上带领农民,更不能就涉及农户根本利益的相关重大问题进行统一协调和行动。
3、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者个人素质不高,缺乏信息利用、科技成果认知、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尤其是那些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合作社,最缺乏的是有科技意识和经营能力的带头人,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与发展。
4、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仍偏小、竞争力偏弱,很多合作社没有建立起农业生产效果与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或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些合作社还存在经营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等问题。
5、关于连片土地的综合整治规划;关于从整地开始到种、管、收全过程的综合组织和指挥部署;关于大面积病虫害综合防治;关于在不同时间节点和特殊自然天气条件下为保丰产和丰收应抢抓农时采取紧急措施;通过统一协调联合减灾等等,所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还做不了,也没法做,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及土地的三者关系不是一体化经营关系,没有长效的组织机制和利益机制。
6、关于土地长效经营及统一规划协调下的诸如规模化平整土地、挖掘水渠、兴修机耕道、建设大晒场等重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事项,农民根本不做,合作社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也很难做。这样的结果是:通过规划、管理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的重大举措在现行体制下缺乏建设主体,而这恰恰是改变粗放经营、深挖农业增长潜力的重要举措。
7、更大范围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统一协调规划的高水准农业种植经营以及打造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农业产业模式,除了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外,要由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实体的系统化组织实施才有望实现。现有合作社机制根本也实现不了… …
8、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质上有名无实。
农民专业合作社“十二五”期间的运营实践,已成为深度制约主粮产业国内发展及国际竞争的绊脚石。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再思考,答案己经非常清晰了:
没有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机制;
没有土地与其它重要生产力要素的利益联结机制;
没有专业化、组织化、系统化的强大组织管理体系;
没有高素质农业战略经营和可靠执行力的农业经理人团队;
没有农田整治、水力、道路、晒场建设等设施的建设主体;
没有大面积最前沿的高效生态农业集成科技的应用;
没有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全产业链增值共赢商业模式;
没有“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跨越”的经营理念和创造能力;
没有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话语权的跨国经营实力;
没有农牧城建一体化经营的综合配套发展模式;
——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就不可能给广大农民群体带来持续性富裕保障。
透过对如上情况的梳理以及近十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化运营结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难以通过创新与优化承担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相差悬殊,类似于去年粮价大幅走低、国力调控都已困难,今后将可能成为常态的复杂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更难以应对。
如果说十年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时国情情况下,对农业发展还有些推动的话,那现在则完全不能适应“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的需要。更不能当做未来的主流去发展了,尽管各地都有如黑龙江仁发合作社这样的个别先进典型。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难以通过创新与优化承担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时隔近十年,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粮食竞争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国内而言,是主粮产业成为最薄弱经济环节,事实上是拖了整个国民经济后腿,成为最大的困局和短板;对国际而言,自2012年开始,国内国际粮价出现逆转,国际粮价在持续走低,国内粮价在持续走高。针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现代化格局的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客观事实上己成为制约主粮产业对外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内实现农民体制性富裕的最重要体制因素,成为主粮产业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绊脚石,“十二五”期间主粮产业发展进步缓慢也证明这个体制的重大发展缺陷。
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经营体制创新,都需要我们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绊脚石上迈过去,修修补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中国主粮产业的“三农”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都必须跳出这个体制,向更高的组织体制发展形式跨越。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