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地理特质孕育了大批的乡村“土特产”,各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深耕“土”的资源、走好“特”的路子,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乡土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土味”与“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成功推动部分乡土产品驶上产业化快车道,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价值转化,提升了“产”的效益,正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也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乡土特色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活水”动力。农业仅仅依靠传统常规的生产力水平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土特色产业,为“土特产”加装“新引擎”,加快发展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大力提升“土特产”的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着力延伸乡土特色产业链条,树立乡土特色品牌优势,推动形成产加销、贮存服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开发乡村价值功能,将乡土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富民的大产业,充分激发各地乡土特色产业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真正把“土特产”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乡土特色产业发展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深刻把握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调整的变化趋势,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全力抓好传统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培育乡土新产品,完善乡土特色产业产销链条,形成多元化的乡土特色产品供给体系。加快新“土特产”培育。聚焦各地农业资源禀赋,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抓好传统优质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土特产”新品种研发,促进品种结构迭代升级,提升产品营养结构,争取更多优质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鼓励农户开展农产品跨区种养、错季生产,推动农业由传统种养向设施农业转变,在育种、栽培等多环节技术赋能,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推动更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产品走出传统农业主产区、融入全国大市场。强化“数商兴农”。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乡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构建乡土产业链数字化新生态。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要求,加快完善农村冷链仓储、冷链运输、冷链配送网络,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农村电商特色品牌,促进更多“土特产”线上线下热销。
乡土特色产业发展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聚焦农企合作、产业特点,依托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丰富农村产业结构,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增强农业园区载体功能,以要素的相对集聚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共同培育优质品种、推广现代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促成农技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持续推进乡土资源价值转化,达到农户增收益、企业增效益和国家增税收。强化产业集聚。注重科技赋能,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补齐特色产业发展短板,大力推广良种良机良法,推动乡土产品向产业链后端或第三产业延伸,实现集成化发展。深化产销对接合作,构建特色农产品分级布局、分级包装、分级销售机制,推动乡土特色产业驶上产业化快车道,探索形成联村成片的乡土特色产业抱团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农文旅融合。着眼现代元素应用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抢抓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和乡土文化等消费机遇,深度挖掘乡土特色产品价值,开发系列乡村特色文创产品,提升土特产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农村,体验乡村生活。
乡土特色产业发展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各地要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坚持高端谋划,加强科技专家指导,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乡土特色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推动乡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出经验作示范。突出绿色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顺应绿色消费趋势,借助“土”味优势,深入挖掘乡村“土特产”资源,强化农产品技术规范推广,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生产,打造一批国家级乡土特色产业示范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驱动力显著增强。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乡土特色产业,品牌不可少。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标准和方式,加快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梯次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探索乡土特色品牌向公用品牌转变方式,努力形成农产品品牌矩阵,助力更多的农产品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提升生产者技能。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高技能农技人才将为乡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聚才用贤,加强对乡土特色产业规划和引导,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成立技术专家团队,加强政策培训,严把农业生产技术关,指导更多农业生产者共同发展乡土特色产业,鼓励并扶持“新农人”创业、练就兴农本领,激发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活力。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