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赋能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
无锡锡山区充分运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聚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农业园区,在抓好耕地和种子两大关键要素科技赋能的基础上,打造从育种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同时探索观光农业新业态,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有限耕地资源的粮食稳产增产、农民稳定增收,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居全市第一。
以藏粮于地为切入点 夯实粮食安全物质基础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保护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现实难题,锡山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将空间规模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等全部纳入市场化调剂范畴,并提高调剂价格;创新性提出“耕地转进指标”概念,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优化耕地空间布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抓手。锡山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小田变大田”,配套完备的灌排设施、修缮田间道路,解决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无法进驻、水利灌溉设施不足等问题,让田间栽培、管理变得更为便捷、通达,整合后大田节水效率提高35%以上。
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额度大且投资主体较单一的问题,锡山注重向市场借力,鼓励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性将2023-2025年三年的建设任务打包,整合为“锡山区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生态改造工程”,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难题。
立足无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优势,锡山区严家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利用严家桥千亩丰产方水稻基地,打造形成锡山首个“无人农场”。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无人农场”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燃油成本降低1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0.5%-1%。
以藏粮于技为关键点 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无锡是传统的鱼米之乡,但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稻品种。为筛选出适口性好、丰产性高、抗逆性强且适宜在全市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2010年,锡山联合浙江大学成立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产业技术攻关,优化无锡水稻主推品种结构,满足居民对本地优质大米的需求,同时为农户选种提供品种储备,为全市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科技支撑。
以传统育种手段培育一个稳定的品系周期长、成功率低,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中心把育种速度从5年压缩到了1至2年,实现水稻高效化育种,使现代生物技术商业化育种成为可能。中心育成的“哈勃1S”成为无锡第一个自主培育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藏粮于技”的关键。锡山严家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耕种管收机具上集成电控耕深调节、田块软硬感知和电控自动平衡等智能子系统和状态监测物联网系统,提升粮食种植效率。位于锡山农业园的太湖水稻示范园,搭建“锡山区农业数字化综合运营管理服务平台”,设有田块数字地图,管理人员可以对农机综合作业状态进行监管和调控,实现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的双提高。
以农业园区为突破点 构建一体化全产业链条
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还需兼顾经济效益。锡山深刻认识到在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要集中投入集聚发展,探索市场高端需求,形成从育种到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
过去发展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为主,难以高效整合有限资源、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锡山将农业园区作为平台和载体,梯次推进区、镇、村农业园区协同发展,有效盘活资源。具体而言,在区一级由锡山农业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镇一级,各镇立足地方产业基础、发展方向、农业定位,规划建设镇级农业产业园;在村一级,打造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带动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明显的村级农业特色园。
提高资金、人才、载体等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锡山明确园区建设扶持措施,落实资金2000万元;为入园企业创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施重点引才计划,把握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机遇,引进一批种子学科带头人。锡山农业园内建有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下设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育苗中心、农机库房及农机维修中心、谷物低温烘干中心、精米加工中心等,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市场销售的有效手段。锡山聚焦品牌引领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吴越水晶”“哈勃珍香”等大米自主品牌,园区农产品品牌化率达87.5%;多形式开展线上农产品推介等活动,打通农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开发专业研学线路,策划推广“农业科普研学”精品农旅品牌,增加农业附加值,打造现代农旅发展的新样板。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