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县域,群众看病难的根子在基层。近年来,浙江率先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基层打破条条框框,探索整合县乡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新路径,让县域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起来。
医共体催生“数字之变”
据介绍,目前浙江省70个县(市)和符合条件的区已全部按照资源重组、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服务重塑要求,推开县域医共体改革。三组数字之变可见改革成效:
告别“排长队”--208家县级医院、1063家卫生院组成的161家医共体,让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层级割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相互脱节的情况开始扭转。2018年,浙江县级医院向下转诊人次、乡镇卫生院向上转诊人次同比增幅均超过10%。城市医院排队平均时间从8.26分钟缩短到3.06分钟。
扭转 “看病难”--截至2018年年底,浙江县域医共体建设地区“县招乡用”的医务人员达到848名,550名县医院医务人员轮岗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县级医院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10%以上,乡镇卫生院三分之一以上恢复或新开了一、二类手术。
记者在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湖州市长兴县人民医院了解到,全省超过100位名医专家每周至少到这里排班坐诊一次。医院全面改造升级的急救体系,使得95%的院前急救病例在县域内得到了确定性抢救治疗。
破题 “看病贵”--在医共体框架下,过去几年,浙江公立医院医疗总费用增长率、出院均次费用、门急诊均次费用等同比均有下降。药占比、检查检验收入占比、药品采购价格等降幅明显。新增普外科和新四大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每年为患者节约费用85亿元。
“通过医共体内院际数据共享、电子病例互通,2018年我们医院仅 "检查无胶片"一项就节约了超过2000万元。”湖州市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执行院长徐翔说。
医共体催生“感受之变”
“把孙子送到幼儿园,我和老伴就到隔壁的卫生院做推拿,那里环境好,医生技术好。”家住浙江省长兴县龙山街道的梅奶奶说,这几年,政府让 “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的决心和努力,有目共睹。
“现在我看病基本是网上预约,医生可以诊间结算,转诊一键完成。老人吃的一些慢性病常用药,以前基层卫生院配不到,有了医共体和签约家庭医生团队,可以直接送药上门。”长兴县居民任观莉说。
第三方评估显示,浙江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均很高。这得益于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举措,让医务人员的薪酬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同时,“在城里安家,在基层工作”,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用人难题。医共体内薪酬分配制度向基层倾斜。
“我在村里的收入不比城里的医生差。我的病人也是我的乡亲,他们需要,我就不走,带更多徒弟,把好的技术传播得更广。”长兴县龙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馥说。
县域医共体如何激发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活力?医共体牵头医院--湖州市长兴县中医院院长胡国强至今印象深刻:2018年8月,院里送来一位60多岁的车祸急重症病患,“一开始家属认为县级医院救不了,但送到省里又来不及,只好试一试。我们马上对其进行了开颅手术,所有参与手术的科室人员都接受过医共体内的系统培训,手术非常成功。”
医共体催生“理念之变”
据悉,到2022年,浙江所有医共体牵头医院将建成县级强院,县域就诊率将达到90%以上。
“医共体改革,需要"物理整合+化学聚合",最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层的观念转变,从顶层设计层面开始一场 "刀刃向内的改革"。”浙江省卫健委主任张平说,“我们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让县乡机构建立起"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的集团发展模式,医共体作为县域深化医改的重要平台,保障了改革的系统性,也催生了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和效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江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主要抓手,逐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很重要的一项理念,就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变。
“我们改革的最终落脚点,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少生病、不生病。”张平说,为此,浙江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机构、牵头医院和基层成员单位“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记者看到,在长兴、德清、海盐、余姚等县域内,中医“治未病科”迅速走红,一些“亚健康”人群受益良多,大大增强了百姓就医体验感。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