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丛下淘黄金,林下经济成了农民增收新亮点;“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正如火如荼推进乡村振兴;高依山白鹭风景区建成开园……这片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梁野大地上,正乘着持续深化林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结出生态得保护、农民增财富、乡村更美丽的累累硕果。
武平这座山城,能从“首创林改”走向“绿色崛起”,从国定贫困县连续两年跻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背后,离不开政协人的努力。
着眼改革建真言
2001年,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武平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全国林改起到了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成了全国借鉴的样本。如今,武平林改成为闽西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面旗帜。2017年7月,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武平召开,充分肯定了武平县持续推进林改的经验和做法。
“十八年来,武平县不懈探索,持续推进林业配套改革,有效破解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释放出强大生产力,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回顾十八年林改历程,武平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云川感触良多。
王云川介绍说,县政协一直坚持“党委想什么、政协就议什么,政府干什么、政协就帮什么,群众盼什么、政协就呼什么”工作原则,始终聚焦这一事关武平改革与发展全局的大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倾全力助推武平林改。
2001年以前,武平和全国大小林区一样,虽然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落实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等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影响林农积极性,陷入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难”问题。
当年的万安乡捷文村耕地只有680亩,林地多达2.6万多亩,作为武平县重点林区村,“五难”问题尤为突出,有一年全村竟然有7人因乱砍滥伐被判刑。
当时,林业问题成了最为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了解情况后,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根源是长期以来山林产权归属不清、主体经营错位、机制不灵活、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此,2000年,何仁春等委员撰写《建议加快林业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从根本上制止乱砍滥伐》提案。县委县政府在进一步组织人员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路子,把集体山林“平分到农户”。
助力改革不止步。林改十八年来,县政协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服务林改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分内事,锐意创新,提升履职能力,有效促进了“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破解瓶颈谋良策
县政协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找准参政议政切入点,敢于迎难而上,深入调研,提出有分析、有价值、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高质量林改意见建议,真正做到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
“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第一步。林子分下去了,树木如何管住?百姓如何致富?随着林改深入,一系列难题出现在林改路上。
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林农,县政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在林改中做到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
林子怎样管住、管好?2005年,县政协开展林业秩序整治专题调研,提出调动群众和乡村护林积极性、整合林业执法力量、加强林业系统内部管理、重拳出击重典治乱、与邻省有关县协同防护等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研究出台《关于建立维护林业秩序长效机制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完善生态村、生态林保护新机制,助推了“青山得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4年,针对林子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筹资难等问题,县政协深入调研,多次召集专题协商座谈会,提出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农资产的思路和建议。
根据此建议,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村级担保合作社担保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推出“惠林卡”金融新产品,至目前累计发放林权抵押3.95亿元,真正为林农敲开了银行门,盘活了万重山,为林农发展林业经营提供更为便捷的资金保障。
2003年以来,武平县政协先后开展“梁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武平县林业产业发展”“构建三大体系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百香果(黄金果)之乡”等专题调研,提出“关于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改变种植结构”“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等建议和“竹业生产应列为武平县林业强项来抓”等提案,并与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快林业改革与发展的联合调研,就全县林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应当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为武平“点绿成金”、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