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每年都有六七十家农商银行到我们这里来学习。”浏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邓来发说起兄弟单位来访,轻描淡写。然而,如此多农商银行纷至沓来,本身就不同寻常。这“不寻常”的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
“68年,我们只做一件事”
“68年来,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支农支小。”邓来发说。
“从1951年成立农信社、2010年5月5日农商银行挂牌开业,到今年,68年来,不管谁掌舵浏阳农商银行,支农支小的定位从未改变。我们不做票据业务,不跟风资金业务,不垒大户,单户超过5000万元的贷款,不做,心无旁骛,专注‘三农’和小微。”从支农支小业务实践中提炼出的“小额存款最稳定,小额贷款最安全,支农支小最有为”的理念,不仅已成为浏阳农商银行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向和追求,也成为兄弟单位前来学习获取的“真经”。
数据说明一切。
通过支农支小,浏阳农商银行这些年来存贷款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各项贷款209.59亿元,在当地19家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占比35%;各项存款315.79亿元,市场份额41%;各项资产370.34亿元;总负债325.31亿元,而且所有者权益高达45.03亿元,在湖南省农信系统名列第一。“有这个所有者权益做后盾,加上发展的又是小额贷款,即便因个别客户发生不良,我们也能自我消化。”
“现在,浏阳农商银行每月盈利一个亿,人均利润184.5万元,每天纳税100万,我们是浏阳第二纳税大户。”邓来发说,“自2010年开业以来,浏阳农商银行已累计纳税20亿元。”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浏阳农信社成立68年来,表内外不良率仅3.83%(含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入3000万元,城市信用社并入2200万元)。其中,表内不良率为1.18%,表外不良率2.6%多一点,居全国金融业领先水平。资本充足率15.66%,拨备覆盖率346.44%,拨贷比4.09%,杠杆率10.46%,监管评级连续12年保持“2级”,在湖南省联社风险等级一直保持一类第一名,自2013年以来,一直荣膺全国农商银行标杆银行称号。“敢公开表外业务不良率的金融机构没几个。我们的这些质量指标,监管层一开始不信,检查了3个月,最后完全信服。”
浏阳农商银行用让同行羡慕的数据告诉人们,用工匠精神“68年,只做一件事”,最后会得到什么。靠着在县域对“三农”和小微的精耕细作,当一些农商银行处于不良贷款暴露和反弹困境时,浏阳农商银行却在以稳健步伐,在农信系统第一方阵中领跑。
有人气,才有财气
“68年,只做一件事”,这件事,浏阳农商银行是怎么做的?
“要有财气,先聚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过来,把人气聚起来,银行才能营销产品,提供服务,开拓市场。”邓来发说,聚人气既可以通过开展代发业务等,也可以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基准价格产品,以薄利多销方式服务客户。人气旺了,贷款发放多了,靠量就能赚钱。”
人气怎样才能转化为财气?
邓来发给出的答案是,将传统优势与创新趋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不断满足“三农”金融服务新需求。“我们推出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就很受农户和小微企业欢迎。这两款产品,解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对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浏阳市小河乡贫困户张建南,2017年5月,申请5万元扶贫小贷,发展泥鳅养殖产业。首批试养殖,获益2万元。2017年下半年,张建南购进第二批泥鳅种苗,流转100多亩水田进行养殖。目前,他带领同村贫困户,以“稻鳅共养”模式,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推动了该村脱贫致富步伐。
像张建南这样的贫困户,在浏阳不少。截至2018年6月末,浏阳农商银行共对160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信2.38亿元,授信率87.74%,累计发放扶贫贷款6918户,金额18918万元。浏阳农商银行之所以敢给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是因为当地政府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信用环境不错。通过“政府主导、银行联动、村组推进、农户参与”四位一体的评级授信机制,截至今年6月末,浏阳农商银行已对全市33.25万农户进行数据采集,评级授信31.59万户,评级授信面95%,授信金额95亿,用信33.18亿元。“目前,浏阳全市322个行政村都建立有一套农户信用档案,累计发放贷款313.26亿元,小额农贷年均增幅达15.4%,10万元以内信用贷款像取存款一样方便。”
农户借贷有小额信用贷款,小微企业融资则有农房抵押贷款。
太阳龙医疗公司老板陈志良通过厂房和土地抵押,获得了2500万元授信,目前已用信2000万,用于厂房扩建;浏阳市中南花炮的老板李先祥同样通过农房抵押获得了2000万元贷款,将花炮生意越做越大。
所谓农房,就是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厂房,农户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叫农屋。早在1999年,浏阳市就试点为集体土地上的厂房确权发证,而浏阳农商银行也借此创新开办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域内农户、小微企业主可使用已办理产权证的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办理抵押贷款,金额根据贷款用途和抵押物情况确定。通过持续20年的“农房入市”探索,浏阳农商银行已走出了一条银农互惠共赢之路,2015年浏阳被列为全国农房抵押融资试点县。
“截至今年6月末,我行共对全市小微企业评级授信2.3万户,评级授信面达85%,授信金额235亿元。其中,农房抵押贷款15798户,余额35.14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17%。”邓来发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农房抵押不良贷款仅1.14亿,表内外不良率3.24%,低于本行不良率平均水平,说明农房农屋抵押贷款风险较之其他抵押贷款要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样得益于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的推出。
浏阳县城位置独特,地处县域中心,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产业各有特色。西区以花木种植为主,北区以家具制造、烤烟种植为主,东区以蔬菜种植、林产品加工为主,南区以花炮产业为主。为支持特色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客群,浏阳农商银行针对每个区域,设置专业客户经理,发放农房农屋和小额信用贷款。由于这些客户经理不仅懂信贷流程,更懂行业,比如花炮产业客户经理,就是花炮方面的专家,有的自己就能生产出花炮。专业的客户经理对行业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可以帮助银行判断和预测企业何时需要资金,发放什么类型贷款,风险点在哪里。有的客户经理甚至比企业老板更懂他的企业,每当企业发展到需要资金支持的节点,客户经理就会如约而至。
“我们坚持稳定一产、发展二产、兼顾三产的发展战略,择优扶持了1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20家家庭农场、3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公司+农户’型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密切了银农关系。”邓来发说。
做“小”,才能做大
“农商银行体量小,做好支农支小,不仅可以支持农户和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县域经济蛋糕,也能让农商银行稳步做大自己的规模。”在邓来发看来,“小”和“大”充满了辩证法,“做小,之所以就是做大,是因为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一方面,“三农”得实惠,邓来发用“多快好省”四个字对此进行了概括。
“多”就是信贷投入多,通过坚持加大信贷投入,拓宽普惠面,近三年来,浏阳农商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586亿元,涉农贷款年均增幅达15%,涉农贷款户数85536户,占贷款总户数的90%以上;累放小微企业贷款305.73亿元,今年累放82.13亿元,余额105.2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99亿元,增速达15.33%;贷款户数13524户,比去年同期增加4314户。
“快”就是申贷获得快。浏阳农商银行坚持“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努力让客户最多跑一次,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好”就是服务好。浏阳农商银行共设立了78个服务网点,离行式自助银行20家,POS便民服务终端3080台,基本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
“省”就是融资成本节省。浏阳农商银行实施免费抵押物评估登记;免费办理本行信用等级评定、项目评估论证、行业产业信息咨询、法律法规咨询;免费办理代收代付业务;免费办理征信查询,每年可以为客户节约费用约1000多万元,今年已累计为小微企业让利430.43万元。
通过“多”“快”“好”“省”,浏阳农商银行让想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和企业,都能及时获得资金,农户和小微企业因此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经济获支撑。“近三年来,我行累计投放贷款748.63亿元,贷款投放年均增幅达11%,贷款增量增幅均居浏阳同行业之首。”邓来发告诉记者。
自2010年开业以来,浏阳农商银行不仅纳税逾20亿元,支持企业创税248亿元,而且配合市委市政府共创建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社区)182个,信用村覆盖率达到56.52%,信用村根据评定的5个级别,农户贷款利率可优惠5%-20%。此外,深入推进金融普惠“五个一工程”,全市各村均明确一位服务群众的客户经理、设立一个金融宣传栏、讲解一堂金融知识课、培育一批金融知识宣传员、建立一套农户信用档案,有力推动了乡风文明,擦亮了县级“金融安全区”金字招牌,推动了当地百姓创收致富。2017年,浏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35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00元,县域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
当然,支农支小也让浏阳农商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从一家农村信用社,发展为农村商业银行,直至变身为富有现代气息的县域精品银行。
“68年来,我们始终专注做小额,做本土,做散户,做实体,从未偏离方向。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邓来发最后说。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