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沙湾县积极引导,因地制宜,采取租赁、转包等方式,不断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保证土地流转效益,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农业产业化的增值效益凸显。
在沙湾县众多种植大户中,没有人不知道沙湾县农科金岳农机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韩波。他是一位农民,可他成立农机合作社并走出国门去作业;他只有初中学历,可他却敢跟美国农机公司的产品“挑刺”,他创业成功后,不忘乡邻,带领大伙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韩波初中毕业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他当过汽车修理工,走南闯北开过大车。2002年,参加了村里举办的农机现场会后,他便决定改行。2003年,他果断卖掉汽车,花费80万元购买了第一台农机设备纽荷兰TM175型拖拉机。
那时,很多人不理解韩波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农机。韩波却说:“车好作业量才大,我相信投入和回报成正比,要做,就做最好的。”根据拖拉机使用情况证明,回收成本的速度很快,四年时间韩波就赚回了车钱。
从70向500马力的跨越
韩波是土生土长的沙湾县金沟河镇农民,他的父亲年轻时是机耕队的队长,韩波孩提时常坐着父亲的拖拉机在田地里玩耍,因此对田地和农机有着特殊的感情。
“儿子,你咋又把链轨拖拉机买回来了?”在韩波父亲的概念中,链轨拖拉机早就该淘汰了,而韩波前年突然买回来3台橡胶链轨拖拉机,令其父亲不解。
韩波告诉记者,以前链轨拖拉机就是很先进的农机设备,一天作业量能达到上百亩地。
“爸,你们那会儿开的是70马力的拖拉机,我们现在开的是500马力的拖拉机。现在的拖拉机是全自动的,驾驶员坐在驾驶舱内几乎不用太多操作。和以前完全是两码事。”韩波告诉父亲,如今像500马力的拖拉机等全世界最先进的农机设备在沙湾县的田地里随处可见。以前的拖拉机作业量一天大约100亩地,现在的拖拉机一天作业量2000亩地。成本降下来了,作业质量也没得说,提升了经济效益。
“现在一台采棉机能解放1000个劳动力,我们小时候还是人工采摘棉花。现在全程机械化,彻底把人从地里解放出来了,太方便了。”韩波一边回忆儿时的生活,一边感慨地说。
从小家小户向规模化迈进
改革开放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规模化经营富了农民的口袋。
2010年5月,韩波联合村里的几个农机大户成立了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正式成立新疆沙湾县农科金岳农机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也是目前全疆最大的农机合作联社。
从第一台农机设备到现在发展壮大的农科金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韩波也从当年的农机新手成为了“农机达人”。
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韩波勤奋好学,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农机博览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现在合作社联合社已经有各类农业机械1795台/架,每年服务面积占到沙湾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不仅要保障联合社7万多亩地的作业任务,还要奔赴其他地区作业服务。
规模大了、任务重了,但研发创新却不能停。根据用户需求,韩波和社员们经常针对实际作业情况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失败了就推翻重来,浪费的材料连自己都记不清了。也就是凭着这份热情,韩波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只有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市场,重点解决难题,使改装后的农机好用、能用、耐用,使农机接地气,改错的农机就只能当废铁卖了,但是我不觉得可惜。”
从人工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农民凭老技术种地,凭经验浇水,以前没有滴灌技术,农民都穿着靴子、雨衣在地里浇水,浪费水浪费肥料。产量也不高,那会儿200公斤棉花就是高产了。”韩波告诉记者,以前不管是玉米、棉花、油葵、小麦都离不开人工作业。尤其是人工割下麦子捆成捆,用马车拉,父亲脸上的汗珠令韩波印象深刻。
而现在,沙湾县早就走上了智慧农业发展道路,节水滴灌、地膜技术、精良播种、科学管理、害虫自动测报、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已经成熟。
今年5月初,依托卫星导航精准作业技术,韩波的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很快就完成了今年的棉花播种工作。今年,联合社对所有播种机具加装了全程监控系统,用户在家中通过手机就可以对种植全程实时监管,保证耕作质量。
韩波说:“我们的作业质量、作业面积,还有作业速度和效率都非常高,重点是作业质量也特别好,不存在夹地、重叠、漏地的现象,解决了我们以前最头痛的问题。”
如今,作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韩波和社员们正朝着全产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作业范围延伸到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让乡亲们用小成本赚大钱,同时打造合作社和农产品品牌,是韩波心中默默定下的目标。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