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天微亮。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桦林镇寨子村农民闫福龙便开始给架豆架竹竿,他还时不时地查看着架豆生长情况。
武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也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架豆,属于豆类,产量高,豆荚浅绿泛白色,荚肉厚、嫩无纤维,属中早熟品种。其具有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消胀益脾等功效,因而受到消费者喜爱。因此,架豆产业被当地官方选作精准脱贫产业之一,在山区广泛推广,目前种植面积达5万亩。
航拍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桦林镇寨子村架豆产业。
61岁的闫福龙在大山深处耕作已有大半辈子,一个人料理着40亩土地,是有名的“勤劳人”。当地有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传统,闫福龙也不例外,但每日起早贪黑,只有风调雨顺到年底时才有近2万元的收入,大多时候只能满足一大家子的“口粮”,这着实让闫福龙“哑巴吃黄连”。
2016年,当地开始推广架豆种植,种子免费、技术免费、农资补贴等优惠政策“涌入”寨子村,但农户们都不清楚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大多处于观望状态。闫福龙作为试种的农户告诉记者,他开始也担心收入不敢尝试,后来知道有补贴,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了两亩架豆。
两亩架豆带来了7000元的收入。闫福龙说,“以前种地,从种子到农资都需要自己操心置办,现在只要自己辛苦种植,就有收入,多么美差事呀!”2017年他扩大种植面积至8亩,收入就达到了34000多元。今年,他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至11亩,还帮大儿子种植了8亩架豆。他再三告诉记者,“同样的劳动,种植架豆要比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更赚钱。”
马学军是甘肃省农科院挂职武山县的副县长,他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当地多为山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种粮食周期较长,收入欠佳。“种1亩架豆的收入相当于7亩粮食作物的收入,并且还生长周期短,3个月就可采摘出售,容易调动农民积极性。”
寨子村村委会主任闫双龙告诉记者,刚推广架豆时种植面积才60亩,经过短短两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780亩。“究其原因,是让贫困户看到了希望。”
今年,闫福龙的邻居闫福荣也加入了种植架豆的行列。“刚开始也想种植架豆,但担心没有好的收成,不敢轻易尝试。”闫福荣告诉记者,他家原本家境不错,2016年妻子患病,再加上大女儿的美术辅导费使得家中“捉襟见肘”。
“看着大家种植架豆都赚钱了,自己也就没有顾虑了,跟着大家一起种植。”闫福荣说,作为农民的他,学习种植架豆技术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有市场,他会逐年增加种植面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武山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柳双权表示,技术人员在现场会为农户讲解和传授播种、出苗、上架、收菜等种植技术。“种植架豆技术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技巧,适合农民学习。”
“如何有效利用山区土地是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利用与南方的气温差,种植高原夏菜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表示,要将绿色和安全作为保障蔬菜产业高产高质的基础,进一步打造武山豆角品牌。“建立武山蔬菜科技园区,使之成为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