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围场县立足本县实际,始终把加强县域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采取“四个不断”举措,切实加强与围场籍在外优秀人才的沟通、联系和交流,引导域外优秀人才关心围场、关注围场、支持围场,积极助力、助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调查摸底不断。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围场籍在外人才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每半年征集1次,主要征集对象为5类人员:在县外各级党政军群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现任或曾任处级(县团级)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在县外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家、学者;在县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知名人士;在县外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专业人才;在海外或港澳台留学、定居的专家、学者、实业家等。要求各乡镇、村(社区)、县直各部门、省市驻县单位及“两新”组织等通过发信函、打电话等多种官方和民间途径,对在外各类人才信息资料进行广泛收集、收录,包括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职称、专业领域、联系方式等,做到信息采集不错、不漏、不重,力求做到人才个人信息材料的真实、准确、全面。特别是为确保及时更新全县各类人才信息,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各类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对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收录的人才职务调整、职称变化、工作调动以及奖惩、退休等方面的信息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做到对各类人才“底数明、情况明、现状明、去向明”。目前,征求到的481名围场籍在外各领域优秀人才全部实现入库管理。
沟通联络不断。成立了围场籍在外工作人才联络沟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确定有关事宜。建立县四班子领导联系在外人才制度,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负责本人分管部门和包保乡镇范围内围场籍在外工作人才的衔接、沟通,采取登门拜访、信函交流、邀请回乡参观等形式,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由部门、乡镇、村(社区)及“两新”组织负责加强与本单位、本辖区内的围场籍在外人才沟通交流。同时建立定期召开座谈联谊会制度,由县委、县政府适时组织召开围场籍在外工作人才支持家乡建设座谈会,每年1-2次。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在每年年初通过信函形式通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年中、年末分2次通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在外人才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围场籍在外优秀人才提供各类信息1126条。
关心关爱不断。一方面,做实感情功夫。在元旦、春节期间以县委、县政府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名义向围场籍在外人才致信慰问,并适时组织开展元旦、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走访慰问活动。以部门和乡镇为单位,详细了解掌握在外人才亲属具体情况并提出帮助措施和意见,民政、卫计、教育、社保等部门负责政策落实,采取发放困难补助、灾病救济、扶助生产生活资料等方式,向在外人才亲属适度倾斜,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以一流的服务赢得支持和信任,增强围场籍在外工作人才关注家乡、反哺家乡、回报家乡的激情、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做实政策功夫。制定下发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关于推进人才发展的意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关于利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贴息扶持返乡优秀人才发展创业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返乡人才创业扶持条件、范围等。2016年以来,已累计投入产业项目、贴息扶持资金543万元,支持马铃薯技术创新、金莲花种苗繁育、榛子林提质增效、菜地土壤氮磷面源污染等特色人才项目14个。
宣传推介不断。一方面,在县电视台、围场新闻网开设“木兰之子”栏目,大力宣传弘扬在外人才的成功经验及支持家乡建设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挖掘整理在外人才的突出事迹和创业历程。在围场籍在外工作人才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木兰人才之家”,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集中宣传推介,切实增强在外人才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围场跨越发展的新变化、宣传围场返乡创业政策,全方位推介围场特色优势资源、推介围场优质项目,切实增强围场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助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已落地围场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项目27个,总计投入资金3123万元,共吸纳800余人就业,帮助协调达成创业意向128个。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