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鱼田中欢快游,乌鸡林下高歌唱,石斛垒上尽情舞,村貌连年变模样……”这是贵州省赤水市扶贫攻坚以来农村生产生活巨变的生动写照。
赤水农村新貌
2017年10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公布全国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赤水名列其中,赤水也成为贵州、乌蒙山区首个脱贫出列县。这座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黔北边城”是如何脱贫的?干部群众怎么干的?近期,记者深入这个革命老区县探寻它的脱贫历程。
脱贫了:“幸福的感觉像瀑布水砸在石头上轰轰作响,平静不了”
赤水脱贫出列那天,市委书记况顺航一个人在办公室呆坐了很久,脱贫攻坚中的场景一幕幕在脑海中再现,“这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时间回拨到2013年,地处赤水市大瀑布4A级景区核心区的黎明村,村子景色优美、竹资源丰富,但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全村222户797人有28名失学儿童、37名贫困光棍、43名无业游民,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6%,被称为“穷三多”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富饶的贫困村”。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而经过4年多时间的精准帮扶,这个曾经偏远贫穷的村庄如今变成了产业多、小老板多、收入多的“富三多”村。“通过售卖竹原料、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业等,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2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4万元,36户村民买起了小轿车,5户贫困户娶了媳妇,全村没有一名失学儿童,村民个个有事做。”村支书王廷科说,去年黎明村已彻底甩了“贫困帽”。
贫困户王正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从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他20亩竹林地,一年卖竹子和竹笋增收1万多元,村集体主导的猕猴桃产业和漂流项目一年分红4500元,加上儿子、儿媳每月在景区4200元的上班工资,全家四口一年有6万多元收入。“幸福的感觉就像瀑布水砸在石头上轰轰作响,平静不了。”
村民在运送竹子摄
青山翠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多业并举拔除穷困之根,黎明村仅是赤水51个贫困村绿色脱贫的缩影。截至目前,赤水市政府、各类市场主体累计投入388亿元资金助推脱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495户2412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降至目前的1.95%。
赤水的真扶贫也换来民心的真认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赤水市群众对扶贫的认可度高达94.67%。
脱贫先“脱”扶贫不精准的“皮”
“脱贫攻坚千头万绪,最应该注意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赤水市委副书记牟明灯深有感触地说,脱贫攻坚首先要“脱去”贫困户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的“皮”。
“在扶贫攻坚前期,由于精准识别水分较大,我们干部下去,马上就有人上访、拦车等,为什么?因为群众认为不公平。”面对扶贫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赤水市用“公开透明”回应群众的关切。
游客在赤水市大瀑布4A级景区游览
为搞清楚谁是真贫困、为什么贫困问题,赤水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进入权、退出权交由群众,由邻里乡亲评议谁该当贫困户、谁经帮扶之后该脱贫等;同时,在广泛走访、科学评估上,又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纳入帮扶范畴,使其困有所济。
围绕真扶贫、扶真贫,2014年以来,赤水市3000多名干部对全市7万户农户平均走访了5次以上,累计将3784户7580名人员“踢”出建档立卡数据库,并将群众认可的3461户8324名困难群体纳入贫困户系统。
同时,赤水市还成立17个问题督察(督导)组,“以较真促认真”倒逼镇村两级做实精准扶贫。据赤水市督察局副局长高瑜介绍,经督察组反复排查,2016年以来238名辍学学生(含贫困学生55名)落实了保学措施,62户201名返贫人员重新纳入建档立卡管理。
一条通村路、三大绿色产业 托起贫困群众小康梦
初冬时节,走进赤水大同镇华平村,山间遍植的翠竹绿如涛海,林间的柏油路畅通无阻。贫困户杨昌华看着一车车新鲜的竹原料装车下山,脸上挂满了笑容。“我2014年承包了85亩竹林地,一年卖竹子和竹笋4万多元,加上大儿子在竹原料企业搞运输,一家5口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五六年前,赤水山区路少、路差,竹子采伐利用率只有30%左右,因为路不通,一根可以卖10元的楠竹,到手的只有四五元。”赤水市交通局副局长雷友富说,近3年来,赤水市新改建和硬化乡村路3072公里,全市竹资源采伐利用率提高到50%左右,农民因交通改善人均节支增收1200元以上。
处处皆景的赤水,乡村旅游也因一条路带活。“随着交通改善,赤水乡村‘游路’不断变为‘钱路’,农民不论是卖山货、开农家乐,只要围着游客转总能挣到‘脱贫的钱’,目前9000多名贫困人口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增收2万多元。”赤水市市长谭海说。
村民在喂食竹林乌骨鸡
据了解,赤水2.8万名贫困人口依托“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石斛)”的生态农业,以竹木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了绿色发展和长效脱贫,其中50%的贫困人口还拥有两个以上的脱贫产业。
赤水市凯旋村村民在喂养鸡苗
“我们的特色农业、生态工业和旅游业均发展了七八年以上,有的甚至一二十年。长期的市场积累,已使这些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赤水市扶贫办主任严本涛说,以竹产业为例,赤水10届政府持续发展竹产业近20年,发展了辐射西南地区的竹造纸、竹地板等竹产业,赤水上万名贫困人口每年单向企业售卖竹原料,人均增收2870元。
冷水鱼养殖户在鱼塘里捞鱼
产业发展起来以后,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决定着扶贫的质量和农村的稳定。近年来,赤水将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的股份,受益村集体与企业根据各自股比进行“第一轮分红”后,村集体再按照贫困户70%、村集体30%方式进行 “第二轮分红”,兼顾各方利益。
“让吃苦干部吃香、飘浮干部让位” 赏罚分明促干部真干实干
“政策好不好,关键靠干部去落实,只有让吃苦干部吃香、飘浮干部让位,才能促干部真干实干。”赤水市监察局副局长李作龙说,2016年以来,赤水市2名乡镇党委书记因扶贫攻坚不力被暂停职务,59名干部因扶贫违规违纪问题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1人还被移送司法机关。
作为曾因扶贫工作不力、被暂停职务的赤水复兴镇党委书记王大才,一直记得2017年5月5日的场景。“那天,在全市百余名正科级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我从书记降为副书记主持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都惊呆了,我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王大才说,降职处理后,全镇火速成立了扶贫攻坚镇级指挥部,仅用一个月时间,改造了574处危房。
“在危房改造最紧张时期,连乡镇请来的施工队都说不干了,太苦了,干部给贫困户运送建筑材料时,马儿都摔死了3匹。”王大才说。
2016年,因扶贫业绩突出、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的元厚镇党委组织委员周生慧,扶贫攻坚期间每晚都是12点以后睡觉,忙得新房晾了一年多时间没装修。
赤水驻村干部与贫困户算收入支出账
“我妈还问我,咱老家的公务员都没啥事,你咋就那么忙呢。我说贵州发展快啊,有各类项目建设、企业引进等;我们好多单身的乡镇干部因没时间找对象,就说‘不脱贫不脱单’,我原来是学体育专业的,健美操、体操、田径都练过,由于经常加班熬夜,被查出有胃粘膜脱落、胆炎等毛病。”周生慧说,累归累,组织的关心关爱让扶贫干部有奔头。
据统计,2014年以来,赤水提拔像周生慧这样的基层扶贫一线干部76人,其中提拔副科级37人,正科21人,转重要岗位18人。赏罚分明的用人导向,激发更多扶贫干部勤奋作为。
“有人问我,赤水脱贫攻坚最大的经验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民心!只要我们帮到了关键处、扶到了心坎上,群众的心就会热起来、手就会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况顺航说,脱贫攻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赤水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