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枣庄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位的民生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干在当下,成在实处,确立了市抓推进、区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级层层部署、传导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把精准要义演化为对贫困群众体贴入微的帮扶实践,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枣庄市坚守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扶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这根底线,严格识别和退出程序,做到人口底数、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动态管理“四个清楚”,切实提高靶向扶贫精准度。对老年及失能群体,采取资产收益、兜底保障、邻里互助、孝善扶贫、社会保险、实物供给、精神慰藉等方式精准发力,实现老年及失能人员群体脱贫解困。对因病因残贫困群体,落实基本医疗、残疾人员补贴等政策性保障,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统一为7.17万贫困群众全部购买“扶贫特惠保”,落实县域内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和优惠减免政策,将商业补充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系统融合对接,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救助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费用垫付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出院只承担个人自付费用。深化结对帮扶。目前,全市到位村级扶贫专兼职干部724名,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市级领导带头结穷亲、包脱贫,2.54万名党员干部与3.91万个贫困户结对帮扶。第三轮116名省、市选派第一书记全部驻村抓党建促脱贫,切实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增强脱贫内驱力。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今年已整合涉农资金2.49亿元。放大金融扶贫效应,今年以来,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042.8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37人。深入推进特色种养加、转移就业、全域乡村旅游等“六大增收工程”,重点推广镇级领办、联村共建等方式,建设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扶贫项目综合体,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益。截至目前,各区(市)2017年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扶贫项目222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9万户、3.4万人。
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减支保障、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将已核实的412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纳入教育扶贫资助范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本学年度,4120名贫困户家庭学生领取资助金412万元。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危房全部纳入改造计划,在住建部门补助基础上,市级财政新增专项资金2168万元,按照加固户3000元、重建户10000元额外进行资助,2017年年底前对3460户危房完成兜底改造。通过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兜底,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降低到10%以下,建立“先诊疗、后结算”绿色通道和住院费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真正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滕州创新思路打造多元化扶贫模式
探索项目模式:针对失能贫困户无法独立实施和参与产业项目的难题,滕州积极探索资产收益项目模式,立足各镇街产业优势,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形成的资产注入当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经营主体根据注入的资金或资产额度,按照一定比例向贫困户发放收益,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创新金融扶贫:为进一步加快这部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滕州在“富民生产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细化措施,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金融扶贫信贷产品“让利贷”,通过财政补贴、银行降息和企业让利三项措施,有效带动失能贫困户脱贫增收。截至目前,滕州共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682.27万元,其中富民农户贷156.27万元,富民生产贷3526万元,扶持73户贫困户和29家经营主体,带动747人脱贫增收。
开展孝善养老:各镇(街)、村(居)均成立孝善养老理事会,设立孝善基金。孝善养老理事会与贫困老人及其子女共同签订孝善养老协议书,有赡养能力的贫困老人子女,按照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为老人交纳孝心赡养金,镇(街)从孝善基金中按子女缴纳孝心赡养金不低于10%的比例给予孝心奖补。设立孝善公示宣传栏,对子女所缴纳的赡养金进行公示,从而形成人人争先养老尽孝的良好氛围。
推广邻里互助:以村、组或镇街划分的服务区(办事处、社区)为单位,组建区域性邻里服务互助社(组)。社(组)内按照“就近、就亲、方便”的原则,组成若干“1+1”或“1+N”互助组,将符合条件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与年老多病、重残失能等需要生活照顾的特殊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特殊贫困户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在照顾病残成员的同时,通过为互助对象提供服务获得收入而脱贫,实现“邻里互助,共同脱贫”的目标。
扶贫“爱心屋”让慈善众筹多些人性化温度
今年重阳节前夕,枣庄市峄城区扶贫“爱心屋”正式面向全区贫困群众开放,也迎来了吉米婴伦爱婴堡母婴会所第一批爱心人士,并通过慈善众筹平台物资配送中心为敬老院老人送去了40袋大米、40袋面粉和20箱水果等爱心物品,给老人们送去了冬日温暖。这种“不事张扬、润物无声”扶贫做法,目前正在峄城区悄然展开,“爱心屋”也成了贫困群众来峄城必逛的“生活超市”。这只是峄城扶贫慈善众筹平台人性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为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峄城区创新建立了扶贫慈善众筹平台,采取“互联网+扶贫”的方式,注册扶贫善筹微信公众号,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奉献爱心。依托群团组织、志愿者两支队伍,推动慈善众筹平台有效运转。完善区众筹管理中心、镇街周转中心、村居配送中心“三级网络”,畅通爱心物资配送渠道。整合“资金、物资、人才、文化”资源,统筹慈心一日捐、一元爱心党费及各类补助资金,所捐赠物品,由众筹平台统一登记、统一消毒、统一打包、统一配送;组织科技、农技、文教卫生专家开展“科技下乡、文化下乡、送法下乡、送医下乡”等活动,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平台运行以来,先后征集各类信息4万余条,募集发放善款260余万元、物品5万余件,组织各类文化、科技、救助活动345场次,丰富了贫困户的精神家园。
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花椒第一村”
市中区孟庄镇里筲村之前是一个贫困村,现在却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椒第一村”,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军密不可分。里筲村共有366户1265口人,贫困户19户、贫困人口34人。2014年被定为市级贫困村后,张德军带领村民在上级的扶贫政策帮扶下,在派驻“第一书记”的全力资助下,因地制宜发展花椒种植,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级扶贫项目资金71万元,购置扶持贫困户栽植大红袍、小红袍等花椒苗木40376棵,辐射带动全村群众发展花椒种植达到了3500亩,花椒基地苗木全部挂果见效后,全村年可产干花椒5万余斤,可实现收入160余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可达1264元。张德军精心筹备花椒深加工项目建设,做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2016年投资25万余元的花椒深加工厂房建设完成,投资9万元的花椒加工设备已经安装调试完毕,2017年投资20余万元的冷库项目,设备安装调试已经完成,进一步增加了厂房的功能。
为促进花椒产业迈上新台阶,2014年以来,张德军组织申报各项建设和改建项目,建设仓储冷库200平方米,硬化晾晒场1000平方米,并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水泥路面6公里。花椒种植改变了这个山村的面貌,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台儿庄区大力发展
来料加工业促进精准就业扶贫
枣庄市台儿庄区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参与来料加工业,打造形成了精准扶贫台儿庄模式,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贫困人口不出家门就地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全区拥有钩包、喜庆用品等加工品种39大类3000多个品种,累计创建专业村139个,培养经纪人636名,发展加工点636个,建成来料加工扶贫车间54个,带动4.9万人就业。
台儿庄区坚持倾斜式发展,重点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参与来料加工业,倾力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区、镇、村三级集中发力,集中优势力量为贫困村谋划发展产业,引进加工项目,培育经纪人,相继创建成泥沟镇邵里包类加工、涧头集镇小山子喜庆用品加工、张山子镇新闸子毛绒玩具加工、运河街道陈庄社区服装加工等专业村17个,累计达到45个,省、市定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其他非重点村2018年可全部覆盖,发展加工点52个。省定贫困村泥沟镇邵里村在经纪人黄春燕的带动下,创建成包类产品加工专业村,新培育经纪人5名,带动83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截至目前,全区建成扶贫车间21个,带动1137名贫困人口增收。
枣庄高新区严把质量关
多措并举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实施
为切实提高产业扶贫项目效益,枣庄高新区紧扣实际,多措并举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工作。
严格工作程序,确保项目公开公平。今年,高新区继续加大区级配套资金36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比上年增长60万元,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了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流程,按照枣庄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规范要求,严把项目上报关、项目评议关、项目公示关、项目审批关、项目报账关、项目验收关,确保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有的环节一项不落。坚持公开透明,重点把握各个环节的公示、公告,及时公布监督电话,畅通监督渠道。
截至目前,今年实施的10个产业扶贫项目均已通过竣工验收,项目收益率达到100%,惠及辖区所有贫困户。
“俺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
吴宝芝今年69岁,单身一人,为山城街道一户一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企业入资分红和养羊补贴扶贫政策。2017年9月份其住房被鉴定为D级危房。山亭区住建局为其拨付危房改造款2.2万元,在吴庄村委会的帮助下,拆旧房、建新房,整个过程不到2个月。如今,吴宝芝逢人就夸“住了新房,还按月发钱,这样的日子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山亭区把危房改造这一民心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大力实施,全面推进。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真正把农村危房改造成群众的“满意房”。针对贫困户房子大都年代久远、房屋基础条件各不相同的现状,分类施策。对墙体损坏严重、基础不牢固的,推倒重建,对可以进行修缮的重新维修加固。截至目前,2017年度全区符合改造条件且有改造意愿的1084户贫困户危房全部按时改造完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