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茶园带动村民致富 摄/桂本运
高峰镇兴隆村,30多名互助人员帮助家中缺劳力的村民插秧。 摄/周志坚
红桔丰收了 摄/杨军
长岭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中建设翠冠梨基地,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摄/冉孟军
近年来,万州加大乡村道路新建及改造力度,山乡路网遍布 摄/周志坚
文艺下乡助脱贫
龙沙镇修葺一新的山坪塘、硬化后道路 摄/周志坚
万州区国税局人员帮助扶贫“对子户”采摘柠檬 摄/周志坚
普子乡碗厂村新貌 摄/黄美蓉
3年前,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恒心村的曾维平因为养猪血本无归,还欠了2万元外债,一夜之间变成了贫困户。
“本来再没得信心搞养殖业了。”曾维平说,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尝试着养羊,30只、60只、113只,“到去年,全家收入5万多元,也就脱了贫。”
今年,曾维平的山羊养殖规模达到200只,市场情况良好的话预计产值将超过20万元。同时,他还将种羊借给贫困户下崽,带动大家养羊脱贫。
之前,像曾维平这样的贫困户,万州有10万余人,全区贫困村达168个。如今,16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近10万名名贫困人口越过扶贫标准线,各项评估指标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2017年11月9日,市政府正式同意万州区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巩固脱贫成果,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重点村扶贫开发工作。”万州区负责人称,接下来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精准方略,突出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基层组织等重点工作,确保到2020年19个重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确保深度贫困镇龙驹镇脱贫面貌一新,使全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1、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深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干群和谐、乡村振兴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组织是基础。”万州区委组织部负责人称,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他们就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另一方面加强帮扶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在夯实脱贫攻坚基层基础上下足了功夫。
据介绍,万州区把168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后进整顿建设,坚持“派配训换”强班子,向贫困村派驻168名“第一书记”、168个驻村工作队,全区15769名党员干部联户贫困户,208个单位组建42个帮扶集团帮扶街道乡镇,做到了全程班子不散、队形不变、战斗有力。围绕“打造一个多功能便民服务中心”要求,完成168个贫困村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便民超市“三进村”。
在悦君山、七曜山等贫困村集中联片地区,万州区还探索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和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成立跨乡镇的扶贫“大党委”,协调解决片区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难题,健全了党建促产业的协调机制。同时,健全结对共建的帮带机制和党建带群建的助推机制,促成了197个“城乡支部手拉手”支部联建、脱贫共抓,形成了“农产品爱心认购”、“巾帼扶贫”、“婴幼儿消贫行动”等“群团+脱贫”的助推脱贫攻坚形式,实施了13个民生实事项目。
“把重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万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派出单位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探索实行乡镇新入职公务员到重点村驻点锻炼制度,确保帮扶班子不散、帮扶人员不撤、帮扶力度不减,营造大扶贫格局。扩大基层组织在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链、产业合作社的有形有效覆盖,大力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多形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苦干实干、带头带动脱贫增收的氛围。
此外,万州区还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深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引导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推行基层事务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治理机制,探索组建联合中心户,实现生产联产、卫生联保、公益联合、诚信联建、治安联防,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群体关爱帮助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干群和谐、乡村振兴。
2、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抓实民生保障,又开展精神扶贫,积极培育农村文明乡风,引导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
分水镇大冲村贫困户罗开平在女儿8岁时与妻子就离了婚,他后来在工地干活又受了重伤,几乎丧失劳力。
“就指望女儿早点大学毕业上班。”今年9月,女儿大学毕业做了一名教师。老罗说,女儿就业了,赡养年过七旬的父母有了帮手,全家脱贫也有了希望。
近年来,万州采取“十个一批”就业帮扶措施,全面动态消除了建卡贫困户“零转移”家庭886户、转移劳动力1093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与此同时,万州坚持民生第一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建立完善“1+2+15”政策保障体系,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累计投入114亿元。成功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城乡养老、医保参保率达95%以上。深入实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拓展名校集团化办学,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清华、北大录取区属学校学生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体育场等一批文体设施投入使用。新创建2所“二甲”综合医院,兑现计划生育惠民政策奖扶特扶资金2.2亿元,连续5年无甲类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77.8岁。
“既抓实民生保障,又开展精神扶贫。”万州区相关负责人称,一直以来,万州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培育农村文明乡风,引导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
2015年,天城镇精准识别出511位老人贫困户。根据深入调查,其中435位贫困老人并不是因为家庭贫困所致,而是由于子女没有履行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尽孝、尽孝不够导致老人贫困。
为此,天城镇创新“赡养脱贫”机制,按照“赡养费+社保金+N”的思路,要求女子按月支付父母赡养费,镇村监督社保金及种粮直补、计生奖扶款、退耕还林补贴等真正支付到贫困老人手中,从资金上保证贫困老人越线脱贫,弘扬了传统美德,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的错误思想。
“积极培育农村文明乡风,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万州区扶贫办负责人称,下一步将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乡村善治,开展“孝善立德”主题教育活动,树立脱贫先进典型,建立脱贫荣誉制度;深化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深化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工程和文化民生实事项目,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帮助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对带动贫困户生产、销售农产品效果明显的企业或者贫困户给予适当补助。
3、围绕“建八有、解八难”,加快完善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万州区深刻认识到,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首先必须从基础设施扶贫抓起。
两年前,作为万州区熊家镇松柏村“第一书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彭祖佩第一次到村里用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那时的村道全是泥石路,路面两边隆起,中间是凹槽;有的路段中间凸起,两边是水沟,驾车行走不但颠簸,还经常磕底盘。一年下来,彭祖佩的小车换了4个轮胎,一次大修花了7000元。
“既为发展产业开路,也要为方便出行修路。”两年来,彭祖佩率领扶贫工作队会同熊家镇镇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建桥,全村近15公里道路变得畅通起来,同时还修建了5公里人行便道。
据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万州区围绕贫困村“建八有、解八难”,逐村制定脱贫方案,整合多渠道、多平台资金25.36亿元,精准实施帮扶项目2371个,全区硬化村组公路1167公里,新建泥结石公路195公里,硬化人行便道1038公里,村通畅率和组通达率均达100%;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550处,整治病险山坪塘4851口;帮助10012户困难群众实施了危旧房改造,168个贫困村的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逐一完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巩固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万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围绕让山里人走得出、山外人进得来、货能卖到山外去、群众生活更便捷,加快完善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当前全区城乡全域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如火如荼,卫生条件明显改观。同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深入开展“厨、厕、圈”改造行动,着力规范村民建房,强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大力实施“治污”、“绿山”、“净水”、“靓房”行动,建设打造特色美丽乡村。
到2020年底,万州区的通村道路、通组道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进出道路基本实现硬化,所有重点村100%通农村片区客运;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确保户户用上安全水;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照明用电入户率稳定在100%;实现网络全覆盖,通过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完成农村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规范垃圾清运、污水排放处理,建成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4、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培育一个好市场、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链条,做强特色效益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稳定贫困户的收入来源
万州区龙驹镇地处万州、云阳、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地形多为“两山夹一沟”,坡地多、平地少,加之位置偏远,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以前产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
宏福村的花椒、玉合村的绿壳乌鸡、丛木村的柠檬、梧桐村的产业、茶园村的板栗……近年来,龙驹镇锁定销售市场,依托畅通的交通体系和日益完善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无中生有”走产业脱贫的路子,带动农户创业就业,21个村居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茨竹乡盛家村的黄良志患有肝硬化,一直靠吃药稳定病情。但老黄不等、不靠、不要,将种植红薯加工苕粉作为自己的脱贫产业,摸索出了“种地+农产品加工”的脱贫路。老黄透露,5斤红薯能制出1斤多苕粉,1斤红薯卖5角,1斤苕粉要卖5元,卖苕粉比卖红薯多赚一倍的钱。现在,老黄一年能卖5000斤苕粉,很快就脱了贫。
“无论是贫困村还是贫困户,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龙驹镇党委书记张凤政称,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农村,而农村如何发展,主要看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将增收的主要手段落脚在产业上,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把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引领群众精准脱贫,“这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据统计,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万州区168个贫困村大力发展贫困村支柱产业,种植业18.5万亩,养殖家禽家畜14.6万头(只),每个贫困村均有主导产业,持续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近8万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
据介绍,万州区正在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围绕“旅游+”、“生态+”等,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培育一个好市场、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链条,推进二、三产业向重点村深度融合;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扶贫,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培育避暑纳凉型、景区依托型、体验观光型等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康养、运动、健身等生态健康产业;推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人口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受益,分享更多红利。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入股、提供社会服务、开展物业管理、发展混合经营、地票收益分成等方式,培育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到2020年,每个重点村力争实现5万元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