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苗山深处,蓄满水的梯田在起伏连亘的群山中形成美丽的曲线,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
从空中拍摄龙培村的稻田地犹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10月12日,在稻子成熟的丰收时节,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培村的村民挽起裤腿、脱下鞋子,他们还有一项工作——下田摸鱼。在首届龙培村香螺文化节上,摸到鱼的人兴奋地把鱼高举过头,引得在梯田边围观的村民们纷纷喝彩叫好。
依靠稻田养鱼养蟹等特色产业,2016年,融水县全县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17个,脱贫人口6156户25793人,是柳州市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数量最多的县区。
稻田里养鲤鱼成融水县支柱产业
拱洞乡是融水县的一个偏远乡镇,保留着柳州市最大的连片梯田。田间种植着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水稻,而且品种繁多,香粳米、黑香糯……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这些稻田下,还生长着螺蛳、鲤鱼和大闸蟹。它们生活在清澈甘甜的泉水中,靠吃田里的稻花和微生物生长。待到稻子丰收时,田里的螺蛳、鲤鱼、蟹也都成熟了。
融水县拱洞乡龙培村的稻田螺远近闻名,是柳州螺蛳粉最好的用料。
在乡党委、政府确立的“山上茶牛羊、田里稻鱼螺”产业思路引导下,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种养,拱洞乡的高山田螺养殖面积从2015年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2500亩。
不单单是拱洞乡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在融水县三防镇本洞村,黄秋英正忙着收割稻子,她和姐妹们拿着专业的禾剪,三个手指在上握住禾剪,利落地割下稻子,再捆扎成一束,整齐地码在一旁。
一对夫妻在家里整理收割的稻米。
收割好稻子,再把田里的禾花鲤也捞上来,“我们田里种的是特色的紫黑香糯,这稻子全部用山泉水灌溉,田里周围没有化学工厂,我们都没有用农药,现在正是收稻子的时候,田里的禾花鱼也成熟了。排干田里面的水,就把鱼收上来。”
禾花鲤是整个融水县的支柱产业,围绕糯米柚、禾花鲤等8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融水香鸭等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力推进特色产品提升工程。确保产业对脱贫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2016年全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近5000万元,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达27632户,覆盖率达96.75%。
苗寨姑娘拿着稻田里养殖的鲤鱼。
截止2016年10月31日,融水县全县完成“三养”基地建设;完成稻田养鱼标准化5900亩、大闸蟹养殖160亩。
大闸蟹销路好167户贫困户加入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全国最早成立、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县辖20个乡镇、20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1万多人。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全县198个行政村中有101个属“十三五”贫困村,贫困总人口116364人、贫困发生率28.3%。
2016年,融水县全县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17个,脱贫人口6156户25793人,是柳州市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数量最多的县区。
本洞村的养蟹专业户杨章友早前做过不少生意:搞煤矿、卖木材,还要养羊,但都不景气,“后来我参观了很多产业,这蟹在市场上的销售场景很好,我还去外地考察,相比外面,我们的水质更好,去年就种了30亩来搞实验,后来我们这儿也养出了肥美的大闸蟹,如今,有167户贫困户加入我们。”
而且,杨章友一点也不发愁找销路,“销路不存在问题,我们可以卖到广东省,还有南宁市,今年估计有一万多斤的产量。”4月份种上水稻,10月就是收获的季节,杨章友也提到在养殖初期遇到的困难:“租田地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合同还没签,我们只能到农户家里慢慢沟通。”
很多年轻人回村建房参与产业发展
融水县三防镇本洞村“第一书记”王卫健介绍:“本洞村在2015年制定了三年规划,通过镇里的支持,以禾花蟹、禾花鲤、百香果、三黄鸭这四大产业作为特色产业。”
贫困户以三种方式加入生产:一种是自种自养,政府提供鸭苗、种子等等,帮农民种。“另一种是以土地租赁的方式,流转土地给我们,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大规模的产业,以务工的形式参与其中,以产业入股的方式和合作社签协议。”
王卫健说:“本洞村有百余户村民,现在总共有97户贫困户已经脱贫,基本就是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脱贫。”
为了保障农民养殖的技术,政府还会特派员指导养殖,“至少会有1-2次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技术。以前村里三分之一的人都外出务工,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回来建房子,参与产业发展。”
在前不久的七八月,本洞村刚刚经历了一次台风过境,百香果受损严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我们通过合作社和村党委,给农民做工作,把农户种植的果子按着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来收购,依旧鼓励他们参与合作社务工。只要是投身产业,就有工资收入,慢慢农户也恢复了信心,坚持要把百香果产业做到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