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的调整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又深刻影响着现代化发展进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其核心要义都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各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趋向。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纷纷走上现代化道路,但发展进程、实现方式各有不同。然而,无论采取怎样的路径和方式,都回避不了如何看待城市和乡村的地位以及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一些西方国家以城市工业部门为主导、将乡村置于被动和从属地位的现代化模式,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同样,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速度型、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模式以及城乡分离发展局面,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那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该怎么走?
当前,我国仍有近5亿人居住在乡村,小规模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这决定了要使地域广阔的乡村、规模巨大的农村居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不可能只靠繁荣的城市而任由农村荒芜、农业衰败。现代化进程中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没有农业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现代化事业就会有缺失。没有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符合城乡关系演变规律,是适应我国国情农情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繁华的城市和繁荣的乡村相得益彰
城镇与乡村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口向城市集聚是世界各国共通的现象,目前我国整体上还没有最终完成这一进程。同样,乡村也有其独特魅力,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在乡村也可以过上现代生活。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不是简单从城市本位来统筹乡村,重复城市发展道路,把乡村都变成城镇,把农民都变成市民,也不是固守传统的乡村运行模式,而是尊重城乡功能差异,把城市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发展共同体。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结合时代要求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化拓展。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理念统一性、目标互促性和过程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够有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更大空间,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同时,通过公共资源优势配置、技术扩散、产业协同等,能够带动乡村发展。同样,通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更好发挥乡村作为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保障作用,进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共同繁荣。
找准统筹推进的着力点
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乡村全面振兴还在加快推进阶段,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也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阶段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统筹做好“人”的文章。不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全面振兴,又或者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在城乡空间结构形态仍在深刻变化、人口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进行的。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定居,不仅会带来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结构和方式的变化,还会对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方向、组合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聚焦做好“人”的文章。要把握城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同时,加强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公共资源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适应性,提升人口-设施(服务)匹配性,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县城联城结乡、承上启下,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实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必须要强。县城强则对县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就比较强,反之则弱。目前,我国仍存在县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对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难以形成。为此,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一方面,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县域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急需,谋划和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规模与资源环境容量、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公共服务能力与人口规模相匹配。此外,构建县域城乡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强化城乡经济联系,也能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普遍不强,县域空间规模、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不完全匹配。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化步伐,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强化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性制造业等挖掘本地资源或服务本地发展需求的产业,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县域内动态循环,培育县域优势产业集群。
同时,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适应城乡产业分布规律、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政府引导和管理机制,推进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规范发展。此外,要加快补县域商业体系短板,统筹推进县乡村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县域商业市场主体,打造消费服务的新模式新场景,优化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作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快向乡村渗透应用,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和治理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城乡产业分工等方面的作用,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动城乡产业跨界融合和协同升级,促进城乡生产、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融合,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多样化场景创新,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一体化设计,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治理网络,提升城乡治理融合水平。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