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低碳农业是世界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指引下,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已培育出431家国家级生态农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农业废弃物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但是,我国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仍受生态资源禀赋约束、生态产业培育滞后、生态价值体现不足等影响,亟须提升传统功能和拓展新型功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高产能、高效率、高质量等特征,正在支撑和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为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首先,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支撑。生态低碳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和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等目标作贡献。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需借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新绿色投入品等新质生产力,突破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劳动力短缺、多目标约束等瓶颈,全面提升生态低碳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30年全国口粮直接消费将下降10%左右,肉类、鱼类、蛋奶等食物消费将提高15%以上。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需要更多的安全高质的名特优农产品。生态低碳农业以生产绿色、有机和优质等农产品为特征,是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区域品牌打造及其产业拓展的重要物质基地。这些名特优产品、品牌和产业的培育,需有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云支付、电子商务营销等新质生产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是生态低碳农业功能升级的支撑力。
其次,生态低碳农业可以催生新质生产力。生态低碳农业具有水土涵养、环境净化、景观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因此,生态低碳农业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农民及专业经营主体等新劳动者。这些新要素的开发和优化组合,可以进一步拓展农业休闲康养、文旅、体验等新型产业。截至2023年,已建设18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我国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农业生态系统景观丰富多彩。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农业+文化+旅游、康养、体验、教育”等农文旅发展潜力巨大。国家也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行动,新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精品经典线路,开发一批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因此,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可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乡村景观和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新质生产力,拓展农文旅等新型产业。
另外,生态低碳农业还可以培育未来新质生产力。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需求,2020年我国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固碳减排产业将成为未来新型产业重要领域。农业既是碳排放源也是碳固定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生态低碳农业可以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促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固碳,培育固碳减排等新产品。按照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水平,到2030年全国累计碳排放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额可望达到100亿元以上。生态低碳农业可以形成农业固碳减排新功能,促进固碳农田、低碳农场、零碳村镇等建设,培育农业碳减排等未来产业。
在未来5至10年内,我国粮食作物单产尤其是大豆和玉米需要大面积提升。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要得到根本好转,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固碳减排能力显著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60上下,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达到45%左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85%以上。因此,要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平台新工具,云计算、云销售、云支付等新模式新方法,以及新能源、新纳米、新智能等新材料新技术,来提升生态低碳农业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的保供能力。另外,要因地制宜加快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培育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农民及专业经营主体、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景观、优秀乡土民俗文化、固碳减排农业系统等方面的新质生产力。依托这些新质生产力来拓展农文旅等农业新型产业,并培育碳减排等农业未来产业,进一步推动生态低碳农业的大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创设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节约、生态涵养等生态补偿的奖励政策,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体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运用;也需基于农业水权交易、农业保险和农业碳减排交易等政策,构建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多利益方协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社会团体和城乡社区民众共同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催生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