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10篇新年贺词” ...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聚焦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时间:2024-03-0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安徽新闻网

2.jpg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安全”都是关键热词,排在“两个确保”第一位。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安徽的层面来看,粮食安全都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连日来,围绕 “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 “大文章”,参加全国两会的在皖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皖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让中国饭碗装更多优质“安徽粮”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2023年安徽粮食总产达到830.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安徽粮食产量已实现“20连丰”,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稳居全国前5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我省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但同时,省内部分地区的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因为我是来自农业战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我是最关注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关于“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还要提高,这一点是他非常期盼的。“‘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这样的粮食的产能,提供旱涝保收的粮食产量。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标准农田它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赵皖平认为,要确保这么大的产能而且要旱涝保收,需要强大的科技基础去支撑。“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涵盖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过去认为,我们农民都是‘泥腿子’,但是现代农业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包括无人机、物联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运用,这些实际上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赵晥平提到,现在我们国家在农业的科技转化率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差距,但也为我们农业科研和生产力的提升创造了空间。

  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镇永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妹感同身受。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她就带来了关于强化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力度的建议。

  “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但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普及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掌握存在差距、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欠佳等等。”陈小妹表示,要为广大农民提供专业化的可靠技术指导,让他们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才能让农业技术推广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因此她建议,要提高农民农业技术应用认知水平,让每个农民都能够正确认识到学习应用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不同文化层次水平和不同年龄段农民的沟通联系,提高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主动性。

  “要完善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调动农民参与线下指导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技术培训实效,才能将所学农业知识与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中。”陈小妹表示,要丰富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让农民能够利用空闲碎片化时间学习农业技术,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对于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应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激励措施、优化整合基层党组织与社会化农业服务机构等资源、严格农技人员管理等途径,组织培养出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破解“粮财倒挂”提高种粮积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39万亿斤,今年粮食产量要达到1.3万亿斤以上。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要鼓励粮食主产区多种粮、种好粮,既要辅之以义,更要辅之以利。

  作为一名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带来一份关于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提案。

  粮食主产区往往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产粮大县常常也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以安徽为例,粮食生产排名前20位的县(市、区)中,原国家和省级重点贫困县就有16个。”马传喜通过调研发现,这一“粮财倒挂”的现象,挫伤了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亟待得到破解。

  “我国现阶段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主要来自国家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马传喜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基于此,他认为,由于粮食主销区是国家粮食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应当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

  具体实施上,马传喜建议,以部分省份为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据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参考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因素,合理估算补偿资金规模。与此同时,按此规模,以粮食主销区为主,中央财政作为补充,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作为给粮食主产区拨付奖励的“资金池”。

  “值得注意的是,利益补偿并不局限于资金形式,还可以包括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马传喜建议,粮食产销区之间还可以探索构建结对帮扶机制。比如,鼓励粮食主销区经济强市、强县,定点帮扶粮食生产大县建设经济开发区,提高其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粮食产销区共同做好农业增值大文章。

  “在助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古井集团开展了许多实践。”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古井集团董事长梁金辉表示,“我们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在安徽、内蒙古、黑龙江等全国主要粮食产区,发展‘订单种植’。请集团专家帮扶农户科学种田,让农民‘种不愁’;通过农企合作,让粮食‘卖不愁’。”

  此外,梁金辉代表介绍,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古井集团一方面做好常态化帮扶户回访,另一方面派驻人员到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红光村与乡亲们一起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特色农业。2023年,红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较驻村之初的2021年翻了一番,增长133.42%。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安徽坚持产业兴农,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种养一起抓、粮肉一起抓、头尾一起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肉牛消费最活跃、等级最高、消费产品最多样化的区域,牛肉市场需求规模大,每年有近60万吨的牛肉缺口。”全国政协委员聂磊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他重点关注长三角地区肉牛产业发展。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一员,安徽肉牛产业发展应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保障长三角地区肉牛需求作出安徽贡献。”在调研中,聂磊发现实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养殖用地、环保等政策上存在差异,缺乏区域性肉牛产业规划统筹协调肉牛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肉牛产业链上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

  为此,聂磊建议,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长三角区域肉牛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规划肉牛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安徽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建立长三角肉牛产业统一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定期交流和协商机制,便于及时掌握和分享各类市场信息,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对于我省而言,肉牛产业的发展不但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本地肉牛遗传资源保护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聂磊表示。

  2023年,安徽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38个。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已徐徐展开。

  对于学深悟透“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因地制宜推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广奇认为,“千万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升级更迭,进而形成乡村建设的理想样板。

  他认为,对标样板不能好高骛远,要结合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作好规划,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

  杨广奇还关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金鸡笼村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村民收入显著提升,但相比浙江等地同样发展茶产业的乡村,茶叶加工深度不足,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化效率不高。因此,他建议出台政策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能有更多资金政策支持,开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提升茶园生产能力,推广绿色技术模式,把本地特色茶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