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李强对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
李强出席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 ...
李克强同志生平照片 ...
李克强同志生平 ...
从愿景到现实,习近平诠释“一带一路 ...
刘国中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稳定就业形势,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时间:2023-11-2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其中,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粮食和能源是必须牢牢端稳的“两个饭碗”。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就业、粮食生产、能源保供形势怎么样?如何兜牢兜实安全底线,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

  记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您如何评价前三季度的就业形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今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力有效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前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持续好转。

  一是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从三季度各月情况看,7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8月份为5.2%,9月份为5%,逐月好转。二是农民工就业持续改善。随着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回升,市场用工需求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8%,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陈云:综合就业增长、失业水平等主要指标走势看,年初劳动力市场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补性反弹后经历了短期调整,之后即转入稳步复苏的发展态势。1至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超过时序进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步回落,9月份为5%,为今年以来单月最低值。

  同时,劳动力市场监测显示需求逐步回暖,供求保持动态平衡;社会对就业的当前感受和未来预期回升改善。

  记者:下阶段,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还面临哪些压力?还需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云:当前稳就业具有诸多有利因素,但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持续、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等。

  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要加大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力度,提高政策和服务精准度。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新业态、新消费发展,促进综合零售、餐饮住宿、文旅娱乐等传统用工量大的行业巩固复苏势头;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改造、社会民生和基层治理等建设领域投资;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照护经济等,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激发经济和就业增长新动能。

  同时,发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协同效应,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更好支持稳岗扩岗。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着力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赖德胜: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经济发展,但也要注意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协同联动,提升经济发展促就业作用。要坚持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与就业促进良性互动。要细化实化扩内需举措,持续扩投资促消费,提升就业带动力;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同时解决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为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开辟更多新领域。

  粮食安全基本盘稳固,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记者:如何评价我国今年以来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当前秋粮生产基础?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录祥:从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秋粮收获已超八成,冬小麦秋种已过半,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可能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我国夏粮生产虽然遭遇“烂场雨”等不利自然条件影响略有减产,但通过及时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减灾救灾等各项综合措施有效应对,夏粮产量达到2923亿斤,仍居历史第二高位,早稻单产和总产实现双增长,牢牢守稳了粮食安全基本盘。

  秋粮约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4,对于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至关重要。今年播种面积同比增加了700万亩左右,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了1300万亩,大豆面积也有小幅增加。可以说,各地落实落细稳面积、推技术、提单产等各项措施,为秋粮生产打下良好基础。从当前看,玉米主产区普遍实现大面积丰产,在田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全国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后期还要紧盯机收和烘干等关键环节,强化收获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下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形势,需要瞄准哪些领域重点发力?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从粮食需求角度来看,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要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仍将处于供需紧平衡。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需要不断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韧性,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下一步,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聚焦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集成运用,把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进一步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还需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优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补齐粮食生产投入短板,提升补贴政策效能。特别是针对气候、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全产业链风险,持续稳定种粮预期。

  主要能源产品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供需总体趋于平衡

  记者:今年以来能源供需形势如何?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局部地区冲突频现,能源安全是否有保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苏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带动能源电力需求稳定增加。为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用电需求,我国持续做好能源增产保供工作。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9%和6.4%,海外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提高,煤炭、原油、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73.1%、14.6%、8.2%,风电、光伏发电等装机持续大幅增加,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总体看,我国能源安全具备坚实支撑。一方面,我国持续增强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近年来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始终强调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面对国际复杂严峻形势,努力化被动为主动,更加灵活调整进口和出口,提升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今年以来,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具有较好的基础。煤炭和煤电继续做好兜底保障作用,前三季度,原煤生产同比上涨3%,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8%;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0.8%;能源进口来源继续保持多元,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基本形成,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

  记者:如何看待接下来供暖季的能源供需形势,怎么确保能源供应、价格基本稳定?

  苏铭:进入供暖季,我国能源电力需求还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当前,我国正为迎峰度冬能源保障做好准备,煤炭库存保持在高位,天然气储备能力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能源供需将保持总体平衡。

  同时,我们要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变化,防范非常规因素可能导致的油气供应受阻或价格上涨风险;此外,针对气温骤降或冰冻雨雪等极端天气未雨绸缪,做好国内电力热力负荷骤增的保障准备,防范极端天气对管道天然气进口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入港的不利影响。

  郭焦锋:为确保我国能源供应、价格基本稳定,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预测预警跟踪分析。建议能源、气象等部门强化联合研究,形成有效应急方案。二是加强煤炭、天然气、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和履约监管,保障开采、运输和交易环节畅通。三是进一步加强灵活性资源调度管理。建议电网企业统筹各种资源,优化调度方案,配合价格、管理等机制创新,尽可能在应急状态下利用更多的可调节性资源;进一步完善电力跨省跨区交易机制,更好发挥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大电网平台作用。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