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如是说。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收已进入扫尾阶段,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在极端天气、旱涝并重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农业农村经济呈稳中向好态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杨表示,从粮食构成看,夏粮和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是我国粮食喜获丰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公开数据分析,在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中,夏粮和秋粮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年播种面积的23%和75%,今年夏粮和秋粮播种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了110多万亩和700多万亩。
从粮食主产区看,重点粮食产区、重点产粮大县粮食的单产提升落地见效;从受灾区域占比看,非受灾地区粮食增产弥补了少数受灾地区的粮食减产;从自然条件看,光热条件好的地区采用套作、间作、轮作模式促进增产等,都是我国粮食丰产的关键因素。
山东省肥城市金丰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荆海军告说,今年山东整体气象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平均每亩地能收获1500多斤玉米。作为大学毕业就扎根农业农村的“新农人”,荆海军认为,种子、土壤、化肥、机械、病虫害管理,每一环都离不开科学管理、科技助力,这也是粮食丰产的关键因素。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表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我国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不断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耕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助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
农业补贴及时到位、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上调、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0亿元、中央财政及时下达农业防灾救灾资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都有了大幅提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要创新经营方式,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加种粮农民补贴,加强农民技术和管理培训,完善价格支持和金融保险政策,稳定提升农民种粮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通过价格、补贴和保险三策协同发力,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让主产区政府重农抓粮吃亏。杜志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明显呈现向主产区持续集中的趋势。当前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8成。“进行补偿和扶持是调动主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的有力政策杠杆。”
韩杨表示,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要稳定种粮补贴相关政策,稳定种粮农民预期。稳定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扩种、耕地轮作休耕等补贴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创新与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如很多地方出台了“劝耕贷”等和种粮密切相关的鼓励政策;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集成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对于分散小规模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让其加快融入现代农业体系。
在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方面,韩杨建议,健全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一方面,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等向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倾斜,适当提高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另一方面,探索横向补偿机制,强化主产区和主销区,产粮大县和经济强县的紧密合作。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韩杨认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藏粮于地,提升耕地质量。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加快采取强有力措施提高耕地地力。二是藏粮于技、提高单产,运用现代化科技提升单产水平。三是强化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四是因地制宜适度促进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五是统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增产行动。
杜志雄表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新体系。同时,还应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物质根基;加快培育发展粮食全产业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产业根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双循环”根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