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从愿景到现实,习近平诠释“一带
刘国中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 ...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3年8月3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做好三篇文章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3-10-1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红网

2.jpg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耕为本,水生万物,万物终归于水”。无论是粮食、土地还是水,历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事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三农工作实践中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深入市县和乡村开展特色农业产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与利用、水资源管理和安全情况调研,见到了发展中的好景象,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立足做好“菜篮子”“米袋子”“水安全”这三篇国计民生文章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篇:抓好“菜篮子”

  切实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增加农民收入

  “菜篮子”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事关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要找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调研中发现各地种植的诸如水果、蔬菜基地的大部分品种都差不多,马路化、大众化产品诸多,没有真正体现各地特色。各地发展产业良莠不齐,有的乡镇、村有多个产业而且有规模,有的乡镇、村则是零产业零基地,其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户就近就业比较难,收入吃紧。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卖难问题。由于劳务信息平台滞后,导致卖难,主要集中体现在乡镇、村一级,有的虽然建立了平台,但是技术和设施都比较滞后,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人员。有的根本没有建立平台,仍然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和传统的劳务信息渠道,通过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占比不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订单客户的需求需要,影响农产品销售服务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尤其是县以下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滞后,鲜活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梗阻。

  农业科技支撑不力,农业科技人才缺乏。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农业企业主或公司法人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是从其它行业改行过来做的农业企业,所雇的种、养殖员工一般为当地农民,其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偏低,这给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经营管理、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等都要受到一些限制。如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反应,该公司目前能够完整掌握红心蜜柚生产管理技术的人员仅3人,对于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还需要到福建等产区跟班学习。对于科学系统的测土配方施肥,PH值调控等技术,提升果品质量等难以精准实施。

  农业贷款和保险比较难,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包括银行贷款、投融资、农业保险等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放贷的门槛要求过高,规定条件严格。有农业企业反应,申请农信贷款,农信担保需要提供反担保。导致农业企业获得的信贷、金融支持比较困难。农业保险覆盖率也比较低。

  农产品检测技术落后,检测能力不足。农产品检测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由于农产品检测技术跟不上,检测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据调研了解,市以下的检测机构、人员及设备均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如某县反应,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欠缺,目前在岗检测人员仅有3名,平均年龄50多岁,都是改行的非专业检测人员,操作检测仪器设备的技术能力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检测水平。县级检测机构尚未进行“双认证”,检测结果不具备法律效力。乡镇检测技术人员基本是兼职,检测基础和操作技能都比较欠缺,很难满足检测工作的现实需要。如某村建有柑桔基地近万亩,但由于拿不出产品质量检测指标,而不能与高端销售商签订订单合同。只能眼巴巴看着“单往别处订,钱向他人去”。

  对策和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名优产品,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点,加强支持和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不宜搞“一刀切、一哄而上、全面开花”的指标要求,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名优品牌,培育一批全市或本地区域的不同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强对特色水果、蔬菜、杂粮、畜牧、水产养殖等特种优势产品的品牌保护,广泛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针对一些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小效益低,农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组织要适时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化生产,增强农业园区产业辐射。建议每个乡镇建立1-2个示范园区,既丰富保障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需求,又能带动扩大农民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户、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实现抱团取暖、融合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新时代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建立完善融资平台,广泛推动银企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创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深化农业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完善地方人民政府对金融机构有关农村信贷的风险金制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信贷额度。要完善融资平台,探索建立担保机制。比如,可以由企业互助基金为入会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合理配置农产品资源。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关键是要以农业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农业产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增添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求是要让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要稳定和繁荣市场,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达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百姓餐桌乃民生大事,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给予农业产业企业在检测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撑。二是加强从田间地头,加工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的全覆盖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二篇:守好“米袋子”

  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守好“米袋子”,是促进粮食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对“弃耕抛荒”的综合治理,现已持续恢复耕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回顾总结之前普遍存在的“弃耕抛荒”现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和现实原因。

  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耕种意识下降。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让不同时代的人对土地和种植有了不同认识和看法,农民群众的心里和发家致富的途径悄然发生改变。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的祖祖辈辈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将耕种作为当时生存生活的唯一物质经济来源,依赖于土地种植占绝对比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农民挣钱养家的途径渠道呈现多元化,农民收入日益丰厚,过去那种单纯靠地种粮来养家糊口的认识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普遍认为耕地和粮食不是农民家庭生活的主要支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自然对土地的情怀就减少了,靠深耕细作的种植过生活的认识变淡了,导致耕种意识下降。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耕种条件受限。实地调研察看到,水利设施比较滞后,实际供水能力不足,灌溉受限,有的稻田根本无水灌溉。有的是受地理条件影响,机耕交通不便,机械化无法操作。特别是一些山坡田,没有修建机耕道,或机耕道没有完全通达,现代农机与机耕道不匹配,让“有机无路”成为制约机耕操作的瓶颈,农机无法进田。

  种粮比较效益低,耕种动力不足。调研座谈中农民普遍反映,种粮的成本高效益低,而且要劳力耕种,如果选择在家种地,就不能外出打工,仅仅靠种地那点收益根本不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费用。据调查反映,农户按一家承包责任田5亩,若种粮每亩收入只5-600元,年收益仅仅2500至3000元,而一名劳力外出打工一个月,就能赚到3000到5000元。相比之下,很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耕种动力严重不足。

  劳动力缺乏,耕种劳力不够。主要是由于农村的青壮劳力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之人,根本没有劳动能力。即便是土地流转,机械化耕种,仍然需要劳力。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已成为普遍现象。

  投入不足,耕种成本偏高。调研中一些农民朋友告诉我们,尽管国家、政府近几年来对种田比以前重视些了,但是还是投入不足,永远赶不上市场物价的飞涨,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工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很快,生产成本投入偏高。对种粮的财政投入相对偏低偏少,吸纳接受社会资金支撑能力不强。有的地方存在对种粮奖励补贴不及时或不完全落实的情况。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大,往往是口头或文件承诺给种粮户多少投入和奖励支持,到最后只是兑现一部分,没有完全落实。

  对策和建议:加强耕地管理、保护和利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

  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呵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应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保护。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种环境和生产条件。重点要加强基本农田、地力培育、水源灌溉、机耕道、农业机械化建设,改善耕种环境,提高耕种质量和效率。一是加强农田灌溉水渠网系建设,增强水运灌溉能力。二是加强机耕道扩容提质。着重加强乡(镇)以下可通行机动车辆和农业机械的农村道路,包括乡村道路、村组道路和田间机耕道建设。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稻田提质改造,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建立完善耕地管理政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科学合理进行开荒复垦,稳定耕地面积,确保耕地红线不变。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提高耕地机械化操作。据调研看,耕地细碎化带来了一些弊端,无法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操作,可以根据农民意愿,通过土地整理成大块土地,实行土地集约化管理和操作。三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权和所有权“三权分置”实施,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广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巩固落实种粮保障机制,提高种粮积极性和比较效益。完善种粮保障机制,关键在于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首先在政策上就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一是进一步完善有关补贴制度。如粮食保护价格收购及奖补制度、农业农机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地力补贴等。按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特别是水稻价格,使农产品有利可图,农民有钱可赚,防止“谷贱伤农”。二是建立完善粮食收购收储机制,解决卖粮难。通过推动生产与市场实现有效对接。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创建“公司+基地+农户”高效模式,建立品质高档化、生产规模化、产销订单化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深化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造条件促进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对于条件好的基本农田,要广泛恢复种植“双季稻”,提高耕地复种率,扩大粮食作物耕种面积。

  认真贯彻涉农法律法规,提升耕地保护法治化水平。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增强耕地保护执法的可操作性。地方各级人大要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执行有关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交办意见。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针对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不断提高耕地保护法治化管理水平。

  第三篇:加强水安全

  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高水生态保护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城乡饮用水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认识水安全问题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生态万物皆源于水。水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水资源、水资源性产品及维护良好水生态环境的状态或能力。一般来说,水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工程安全、水关系安全等,其中水资源安全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否、城乡供水安全与否。

  水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有着重要作用。水安全对于促进防洪抗旱、用水饮水、河湖生态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农村饮水安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强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保护能力。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加强水资源管理。按照省委、省政府水安全战略部署,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和水利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供水灌溉水源条件,促进垸内水体循环和水质改善。加强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建设,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构建党政同责的河湖治理和保护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治理,重点开展工业农业污染、饮用水源环境、城乡生活污染、非法采砂等重点领域整治活动,清理整改小水电,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河湖面貌。通过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定期组织开展对辖区内水利工程的度汛安全检查和备汛督查,压实责任、精准预判、科学应对,增强防洪抗旱能力。

  科学配置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管理利用能力。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对水资源不科学的过渡性开发利用,无疑会影响水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调度水资源,可以提升流域和城市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韧性。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水利资源。要认真执行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水工程、河湖连通工程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科学配置水资源,实现防洪抗旱、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着力解决人和耕地饮水用水问题。

  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保障广大老百姓饮水安全。兴水利、除水害,乃民之幸事。要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主渠干道工程建设,聚焦群众需求,着力加强输水管网提质增效,针对短板略项,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入144亿元,兴建工程1.31万处,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26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0万人,覆盖100%的行政村。同时,开展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促进城市供水由地下水水源向地表水水源转变,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

  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增强城乡饮用水保障能力。小小一滴水,体现大民生。要聚焦人民群众用水需求,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底线任务”,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要科学谋划、分类施策,对原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提质改造,通过新增供水工程和增压供水等方式解决人民群众用水短缺问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供水地域均衡化。依托自然水资源和补水工程等,将不达标的地下水水源置换成清洁的地表水源,扎实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同时做好水源水质监测,提升自来水水质达标率。通过推广示范县典型经验和做法,争取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强化水质净化消毒处理,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管理主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