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3年8月3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 ...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3-05-3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辽宁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并且部署了未来三年我省在“三农”领域的重点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依然在农村。因此,要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就必须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住“三农”基本盘。随着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我省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但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还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样才能稳住“三农”基本盘。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地之一,我们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要通过稳定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种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以育种研发和新品种选育为核心,加大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等投入力度,聚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导产业以及相关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更贴近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辽宁农产品品牌,就要依靠精细化加工做好“土特产”文章。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集聚,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以加工促进生产、储运、销售、研发以及服务等功能优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20字方针,还是乡村振兴中包含的“五大振兴”,产业兴旺都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产业为先,选准选优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可以赋予农村自我造血的功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职业。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完善小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吸引致富能人参与,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依据当地现有资源和产业,适当调整农、林、牧、渔、加工以及服务等产业比重,坚持“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突出产品“特”,产业“融”。要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融合,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一二三产融合新格局。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此,要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硬件设施是重要载体,要优先建设既利于农业生产又方便农民生活的设施,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要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互联互通,筑牢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基础。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从源头上分类减量和利用好生活垃圾,分类梯次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舒适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立足农业特色发展生产性公共服务,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生活性公共服务,打通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在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方面引领新风尚,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