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3年8月3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 ...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民”观

时间:2023-03-2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第一财经

1.jpg

  除了城市就是农村,历来,从事农业的人员被称之为农民,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除了市民就是农民,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市民化也已写入相关文件,农民这一称呼,在城镇化过程中,已经是泛概念,泛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任何概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乡村不同于农村,农村是泛概念,除了城市就是农村,乡村之于农村,具有地域的内涵,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乡”孕育了区别于其他“乡”的地域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破了传统的“农村”概念,是党中央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对新形势下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局性布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为了增加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意味着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能仅仅是农业生产一条路,而是需要在“乡村”经济要素中找到地方的内生动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需要激发“农民”成员的创造力和参与度,“农民”的概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多元化主体下乡需要创新群体概念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是一个世界难题。我国地大物博,并非农业农村落后于其他国家,而是因为城镇化都会存在城乡剪刀差,以及传统“农村”观念存在“城镇化”进程的惯性,很多年轻人流向了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口难以激活和盘活乡村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闲置农村宅基地等各类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鼓励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但不得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不得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为返乡入乡人员和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

  为此,除了现有的农村居住人口外,势必需要引入新的“居住人口”,一是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的项目所带来的创业人员和职业人员;二是返乡入乡人员及各类人才;三是新农人、新型职业农民等。

  他们不一定居住在村里,但他们必然会选择生活便利、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县城或周边小城镇。

  为吸引更多的人员投身于乡村振兴,有很多社会组织开始以“绿领”称呼,但绿领这一概念容易与蓝领、白领相联系,会陷入狭义的职业群体概念,还不能有效地呼应“全面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

  “乡民”更容易呼唤起参与感与荣誉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源转变为资产、资金转变为股金、农民转变为股东而形成的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应依法依规予以保护。“农民”转变为股东,说明,“农民”的社会身份也在发生转变,“农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文件要求,全面乡村振兴既要确保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稳产稳收,及巩固脱贫成果,又要增强现代化农业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及装备力量支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转变传统农村概念的升华,乡村更需要农民积极参与治理,需要全面提升农村内涵,让农村焕发生机,改变传统落后面貌,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1978年,我国城镇化刚起步时城镇化率仅为17.98%,农民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民是农业社会的主要代表,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6.52%,农民数量已大量减少,城市反哺乡村,需要新的概念唤起全社会的参与感与荣誉感。

  “乡民”的历史演变与新变化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乡民”一词曾出现在《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尝)以病自上,被徵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此处“乡民”是指百姓的意思。

  1986年,电影《乡民》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农村的巨大变化。显然,这部电影的名字意在体现“变化”。

  2022年,河南嵩县16个村、浙江杭州西湖区长棣村等推出了“数字乡民”项目,首次尝试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基层村域,和乡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借助网络拍卖平台的受众和技术优势,通过开发数字文旅产品,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村庄进驻“数字乡民”项目平台后,项目组会邀请艺术家到村里,依据乡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以国画、漫画等不同形式进行创作,在区块链平台上链、存证和确权,生成链上数字艺术作品,最后在拍卖平台上推展和拍卖。

  “数字乡民”的概念体现了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与数字时代的新特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在概念上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更需要赋予参与者新的荣誉感。

  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形成了“市民”和“农民”两种不同的身份,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推动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需要淡化市民及农民的身份,更需要全面带动全社会的参与。

  乡民,与乡村融为一体,乡民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身份,是一群投身乡村振兴的所有人,是从事全面乡村振兴的主要社会力量。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