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探索

时间:2022-07-2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商报

2.jpg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但目前我国在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痛点及挑战。因此,全社会要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克服难点,集思广议解决痛点,万众一心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共同承担时代担当和完成历史使命!

  (一)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难点”

  要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既要看到前景,更要认识到难点。从目前观察和分析来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难点主要有:

  1、从树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是难中首难来看。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首要难题是在解决发展理念上的问题。实施共同富裕与振兴乡村战略,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比如,乡村振兴既要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要直接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共创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共享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缩小乡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距问题。还有,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在推进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迈向的远景目标——“共同富裕”。只有解决好发展理念的问题,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2、从解决“三农”是推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来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我国当前地方“三农”难点主要表现有:一是农民致富的强烈愿望与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的矛盾突出;二是村级经济薄弱与完成新农村建设繁重任务的矛盾突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地方财力捉襟见肘的矛盾突出等。近年来,由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主导经济走向,农村受经济等挑战和制约的现象有所好转。但缩小城乡差距,将永远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难达统一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三农”,急需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夯筑共同富裕经济基础。通过产业纵向融合,提高农业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产业横向融合,促进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环境、旅游等产业与领域之间的联系,拓展传统农业多样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二是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高质量乡村振兴,消除共同富裕数字鸿沟。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为缩小城乡和区域间数字化差距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乡村地区跨越发展,走上和城镇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道路提供重要保障。

  3、从实现城乡“双向流动”是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难中之难来看。

  “城乡双向流动”是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呈现出一种人口“双向流动”的发展现象和趋势。城镇化让很多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然而单纯的农民工市民化,单向城镇化将面临许多问题。因此,“逆城市化”就成城市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就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人口双向流动就为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发展活力。一方面进一步畅通农民工进城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支持和鼓励下乡创业。但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土地制度不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是驱动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因此,从现在来看,我们要实现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上等居民返乡的“中国梦”并不难。从欧洲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共同富裕是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育人、吸引人和留住人。一个贫困的乡村,即使再美丽,也吸引不了人,留不住人。这仍然是今天我国一些乡村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局。

  (二)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痛点”

  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痛点。比如,在“差距”“保障”“发展”等方面的痛点。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基础性的差距、保障、发展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好,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

  1、从城乡差距的痛点来看。

  我们认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痛点。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一直以来缩小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差距是缩小城乡差距关键中的关键。第二,城乡教育养老的差距。这个问题是目前全社会最关注的热点和和焦点问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见解。但目前城乡教育养老医疗的差距就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逐步缩小差距。第三,城乡医疗差距。城市和农村医疗设备、医疗人员能力、医疗环境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城市和农村医疗条件差距,医疗差距的严重性并不亚于收入和教育的差距。因此,农村人看病只能往大城市跑和挤,由此带来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依然严重的困扰着农民。第四,城乡消费差距。随着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发展,使我国人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成城乡居民消费的三大巨头。其中,食品烟酒、居住方面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偏大,交通通信、文娱方面的消费也仍有较大差距。第五,城乡就业差距。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居民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务农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有多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前景良好。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失业人口高于城市。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如果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因此,农村现在仍有大量失业人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就业收入。所以,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第六,城乡生态文明方面的差距。生态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和城市生态文明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差距。由此看来,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痛点的一个首要和关键问题,也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

  2、从城乡保障的痛点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新市民”住房痛点。据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庆说,现有保障制度的“缺口”:人口净流入城市房价高,新市民、青年等人群短时间内买不起房,按照收入水平又不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再加上既有的市场化租赁住房、商品房,形成了对住房需求者的全覆盖:低收入群体租住公租房,夹心层租住保障性租赁住房,改善型租住群体租住市场化租赁住房,初次购房者可以购买共有产权住房,改善型购房群体可以购买商品住房。二是要直面困难群众“痛点”,全力补齐民生短板。例如,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平时可领低保,患大病可获医疗救助,遭遇特殊困难还能申请临时救助……尽管如此,当下部分乡村问题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体系。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在保障问题上的“痛点”,才能真正做到救困救急,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3、从城乡“发展”的痛点来看。

  我们认为,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就是要统一公共服务的标准,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给予城乡居民、城乡企业以同等公共服务的待遇。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也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发展,不少农民都选择放弃种地,宁愿农村土地闲置也不愿意在家种地,因此基本上都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这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就成为“发展”之后的一个痛点。二是产业问题。农村人去楼空田抛荒实质问题是产业的问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生产模式农产品很难与市场对接;还有家庭农场规模小、成本高,产业处于劣势。这样,农民无法交易就没有收入,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振兴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当地产业。解决小农户全程生产到产业化分工合作转型,让农业产业发展成工厂精细化分工链,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由专业队伍负责管理,产后市场销售也由专业团队对接,农民专注负责管理自己专长某一环节。三是婚姻问题。由于城市化农村边缘化的出现,农村青年娶媳妇难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乡村振兴一方面需要大力破除农村娶媳天价婚礼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还得在农村人居洁、美、净环境努力缩小城乡间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通联问题。农村出现发展缓慢,对外通联是个制约点,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强农村“新基建”。提升村道等级,实现互联网全覆盖,让农村道路能适合集装厢运输车通行,农产品才能通过冷链运输与市场对接;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才能让智慧农业走进农村,也才有发展电商农业的可能。

  (三)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挑战

  我们认为,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征途中,不仅遇到难点和痛点,也面临许多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从城乡要素市场的壁垒来看。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但“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发展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要素市场化改革远远落后于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农村的要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了我国乡村经济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要素市场的制度壁垒如果不尽快加以改革,将对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形成挑战。第一,劳动力要素流动存在壁垒。长期以来,由于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在资本劳动的组合中,劳动力一直居于相对劣势地位。由此导致的资本回报率偏高、劳动回报率偏低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等经济痼疾的根源。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虽然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为6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45%,全国还有将近2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在城市没能实现“落户”。因为户口和城市的公共服务绑定在一起,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实存在着许多壁垒。按照发达国家80%和90%的城镇化水平,我国可能还有3亿多人需要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如果这部分劳动力仍然留在农村务农,农业将仍然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边际产出和收益难以提高,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难以实现,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羁绊。第二,土地要素交易存在壁垒。改革开放之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人口流动、人地矛盾和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将联产承包经营的弱点暴露出来。农民拥有敏锐嗅觉,不意味着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他们都能得到应得的那部分收益。现代技术让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土地流转面临的困境,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各种制度壁垒。据有关调查显示,江浙一带等经济发达地区只有不到60%的农户反映有大户或公司到村里租地,而中西部湖北、四川的这个比例不到30%。在征地补偿上,农户不能直接参与土地由“农地”转“非农用地”的市场,而是通过“集体所有”变更为“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出让土地换取征地补偿的方式得到收益 。然而,“集体”分配不公导致农户对征地补偿制度存在较大意见。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步伐将会十分缓慢,乡村振兴也会缺乏相应动力。第三,资本要素下存在壁垒。积极引导城市资本向农村农业部门回流,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改善劳动和土地生产要素关系,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的有效路径。但是,我国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却受到严格管控,资本下乡从事“非农化”经营受到严厉限制。仅能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本下乡”不得不面临农业种植收益低和风险高的难题,最后企业常常处于亏损状态,经营不下去,不得不跑路。因此,政府在推动要素市场改革的背景下,需要顶层设计相关制度,出台保障措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引导资本开发农村土地资源,激活农村的要素市场。

  2、从农村生产配套条件落后来看。

  我们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农村内部保障的配套生产条件。目前许多地方农村生产配套条件落后,尤其是人居环境建设、污水管网铺设、外墙保温改造、燃气入户、农家乐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大问题。因此,逐步完善乡村基础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燃气、通讯等设施任重而道远。第一,生产性“硬件”基础设施薄弱。由于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会使生产能力受到限制。目前存在着与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所以,我国还有许多地方由于自然环境和贫困造成生产性“硬件”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加大投入才能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第二,人力资本的“软件”不足。乡村除了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硬件”落后,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软件”也极为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非农化发展战略不断加速“三农”问题凸显,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员只有19.2%,55岁以上的为 33.6%;而且从事农业经营人员的学历程度都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超过了90%,大专及以上比例只有1.2%。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不利于农业经济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不仅成为“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现实需要,而且赋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创新路径。用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用教育打造农村人力资本的新动能,用培训增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市场适应性,用保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持久性,用劳动力迁移激发农村人力资本的活力。这些是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第三,产业融合体系泛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围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发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体系。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工业作第二产业,将旅游行业、电商服务行业等作为第三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发展。将资本和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由此看来,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注重打造一套产业融合的农村生产经营体系。也可以设想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多种方式。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3、从农村民生保障的短板来看。

  我们认为,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就要着重解决农村民生保障存在的短板问题。目前农村民生保障的短板表现主要有:第一,生活性设施供给不足。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这既增加一些现实矛盾和困难,又增加一道鸿沟和阻力。第二,公共服务保障滞后。乡村中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滞后。一是在教育方面,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化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地区以及城乡接合部地区的新社区显著增加,基础教育需求显著增加,对应的学位数量和教育资源等供给不足,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水平难以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二是在公共卫生方面,乡镇卫生院医事服务能力不足,既难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又无法对老人、妇幼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及时、优质的健康服务,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配置和医务人员结构都不能满足“健康乡村”的建设要求。第三,社会保障功能缺位。社会保障制度承担着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作用。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供给仍存在社会保障功能缺位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的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类。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均标准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较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劳动能力的逐步丧失,现有的养老金水平难以保障基本生活。如果失去子女的帮助,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将重新成为绝对贫困人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作用就是减贫,尤其是在保障最脆弱群体、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方面发挥基础性兜底性作用。所以,建立健全能够切实保障最脆弱群体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难点”“痛点”及“挑战”,就要自觉坚持把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美丽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走上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大道(作者俞则忠,系浙江英冠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经济师)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