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关于“收割青麦作青贮饲料”的短视频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根据农业农村战略专委会调研发现,目前仅在河南省南部地区和山东省部分地区存在个别青麦被毁现象。针对此现象,农业农村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青贮小麦事件”表面看是农民个人行为,背后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只有让农民种粮有“钱景”,粮食安全才有更坚实保障,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牢端稳。
一、全球性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1.俄乌冲突显著加剧全球粮食短缺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不平衡问题突出,粮食出口国高度集中,而消费进口国较为分散,使得粮食供需的区域性矛盾凸显。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位列全球前五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且其出口对象主要为发展中经济体。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2021年俄乌两国小麦、大麦和玉米的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总比重分别为26%、30%和16%,葵花籽油占比更高达76%。《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接近1.93亿人遭遇严重粮食短缺。基于俄乌在全球农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全球遭受粮食短缺的可能性大幅提高,经济体系脆弱的国家将受到较大打击。
2.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初现端倪
作为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的印度,在今年5月13日突然宣布禁止小麦出口,而且即刻生效。印度此举让全球对粮价上涨的担忧再起,使得全球粮食供应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七国集团(G7)在5月14日的会议议题之一,便是讨论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一系列突发事件冲击下,国际小麦价格一路飙涨。美联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小麦价格已上涨超过40%。5月16日,美国小麦期货涨停,所有未来月份期货价格均创新高。
二、国内粮食安全压力依然存在
在目前的国际特殊形势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情境。
1.供需平衡压力仍在
截至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供给总量十分充足。但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增速放缓,部分农产品进口量增加。最近两年,中国粮食进口依存度显著提高,2021年已升至19.1%,粮食安全压力凸显。从主要粮食类型看,2021年玉米、稻谷、小麦三大主粮的进口依存度只有6.5%,但大豆进口依存度则高达85.5%,成为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农产品之一。
2.种业科技支撑存在短板
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到9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但优质新品种培育缓慢,单产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尤其是大豆、玉米等进口占比较大的农产品单产水平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大豆单产只有1.95吨/公顷,尚未达到美国60%水平。此外,面对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一些适宜设施栽培、加工专用的蔬菜品种也仍需进口。
3.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真正主体,农民关心的是种粮食能否获得可接受的收益。近几年,土地、劳动和农资等种粮投入要素价格大幅增加,而粮价提升空间相对有限,使得农民种粮收益受到了较大挤压,直接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尤其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的困境将是农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经济利益看,近期的青贮小麦一亩收入可达到1500元,也是极个别农户选择卖青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统筹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要求,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更要做好生产保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农民权益。
1.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把稳“命根子”
一是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18亿亩耕地是退无可退的底线,守住了耕地红线,才能守住粮食稳产的基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采取奖惩分明的“长牙齿”硬措施,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对肆意破环耕地农田,毁坏农作物的行为,绝不姑息。
二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农村用地布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快推动农田建设立法,明确农田建设相关主体权利和责任。
三是加大粮食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农户防范粮食安全风险意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应借力媒体宣传引导,深入宣传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营造重粮兴粮、爱粮节粮的良好氛围。
2.紧盯产量储量质量,拉动“牛鼻子”
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今年3月印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相关工作的通知》强调,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要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要加快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健全种业政策制度体系,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培育优质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二是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变化,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粮食储备功能定位,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互为补充的储备机制。完善乡村藏粮设施建设,加大农户藏粮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新时代“藏粮于民”机制。
三是加强科研技术攻关,提升粮食品质。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顺应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和营养安全保障,开展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品质品牌、健康消费、质量追溯等提升行动。
3.提高农民种粮所得,夯实“钱袋子”
一是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耕地保护的补偿激励措施,扩大种粮农民补贴的范围和幅度,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确保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把尿素、复合肥、农药等农资保供稳价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农资价格调控,降低种粮成本。
二是加快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农村。把加大粮食生产的信贷投入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硬举措,精准信贷投放,让农户“贷得到”。做实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健全政策性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挖掘新的增长点。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