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涵,为精准落实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功能定位等研究不深,理解不透,战略实施“走调变形”。只有做到战略推进久久为功,农村建设各显其美,农民参与共建共享,谨防出现“大跃进”、“大一统”、“大包干”等简单粗暴的做法,才能让乡村振兴不跑偏、不变味。
宜久久为功,忌贪大求快“大跃进”。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是考验耐力的长期性作战,不能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超越发展阶段急于求成,甚至大干快上乱作为。有的党员干部急于求成,为搞出“乡村振兴样板”,不顾实际搞大拆大建,盲目举债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党员干部片面追求扩大乡村产业规模,加剧了乡村产业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问题,导致农产品声誉和口碑下降,最终“谷贱伤农”。这些“攻坚战”打法,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违背了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只有汇小溪成大海,积小胜成大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宜各显其美,忌千篇一律“大一统”。“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生态多样,不同地区乡村面貌差异较大,一味照搬照抄必然造成“水土不服”。有的党员干部不顾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到正在消亡的“空心村”,建设还未完成,村子已“人去楼空”,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有的党员干部不注重挖掘本地资源和特色,或简单模仿一些“网红村”的“样板”风格,或盲目复建兴建“做旧仿古”的人造景观,导致乡村风貌“千村一面”、似曾相识;有的党员干部不注重保留乡村鲜活的“农味儿”,一味地向城市看齐,机械复制城镇建设那一套,使乡村建设失去了乡土文明固有的“精气神”,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千篇一律不是美,各具特色方显真。新时代乡村振兴,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做好顶层设计上下真功夫,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根据乡村发展演变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分类,优化村庄布局;要注重规划先行,尊重村庄的自然肌理,尊重固有的乡土文化,把保留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保护好山水田林湖草,保存好乡村风貌神韵,突出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让农民既能享受现代生活,又能看见青山绿水,留住乡愁乡情,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宜共建共享,忌越俎代庖“大包干”。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民主人翁地位不动摇、不错位。有的党员干部习惯强势介入基层自治事务,搞乡村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难以走出“大包大揽”的思维定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最后演变成政府的“单打独斗”,造成“政府干、农民看”的尴尬局面。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助力者,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摒弃“越俎代庖”的工作方式,给农民赋权、放权,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儿”;要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实享受到改革红利;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鼓励多尝试、多创新,激活农民的首创精神;要畅通交流通道,构建参与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真正“为农民而兴”,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体党员干部应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引,科学把握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避免战略问题战术化、振兴方式单一化、农民主体“配角化”,只有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戒急用忍,善作善成,方能把牢航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行稳致远。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