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根基和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振兴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的扩面、提质和增效,是新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以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巩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解决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继续围绕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对农业粮食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加大玉米、稻谷的去库存节奏和力度,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二是要进行粮食价格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鼓励多元主体收粮,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三是要在多举措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的同时,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短板,推进农业生产、粮食加工的改造升级,以绿色生产和提质增效为导向,增加中高端、精深加工产品的供给,着力解决在更高消费水平方面存在的质量品类上的结构性失衡,切实保障高质量的国家粮食安全。第二,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活力。培育新型农业发展主体,解决的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活力的核心是实现新型农业发展主体的多元化,做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有机衔接。重点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其他主体的带动作用,提升各类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按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要求,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政策扶持、制度保障和跟踪服务来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务农创业。同时提供高水平师资、实训基地、信息化手段、金融服务等基础条件,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导向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精度,不断扩大职业农民就业规模,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第三,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产业链水平。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下一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要强化农业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网络信息化等方面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强化农业科技发展的质量导向。二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自身在生态、文化、资源等方面具备的独特优势发展好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水平。三是要推动农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畅通农业产销各个环节和渠道。一是要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把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链留在农村,实现就地就近产业增值。二是要实施数字农村战略,加快农村物联网建设,支持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三是要推进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以“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通过构建集体产权制度促进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民和集体财产性收入。四是要让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用市场规律来调节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通过市场竞争来提升农产品品质,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加速产业之间资源要素的流通。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阶段,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必须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乡村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要坚定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总要求,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下功夫,调优产品结构,鼓励绿色生产,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通过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激活市场、要素、主体,培育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可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使命是重申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重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作者:王晓策
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8-17 第A05版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