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四道线”

时间:2021-03-2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广西日报

2.jpg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历史上诸多粮食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时刻都不能放松,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的新形势,只有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创新攻关科技引线、抓实夯厚质量底线、建设完善流通快线,构筑牢固的粮食安全防护堤,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出问题。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充足的耕地资源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有一定量的耕地做基础,才能提供足够粮食。一是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基本农田保粮压轴作用,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禁止在永久基本农田上挖塘养鱼、种果等行为。二是严格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坚持耕地不减少的原则,做到占多少、补多少,占优补优,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厉整治耕地占补不平衡、乱占耕地建房等改变农地农用性质问题,将有限的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三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高质量的耕地才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要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耕地肥力。深入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给予耕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耕地的板结和污染。

  创新科技攻关引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时代种粮必须依靠科技,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一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种业作为粮食的源头,掌控种业主动权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必须攻关种业“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大力推进国家种子基地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更新,科学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充分发挥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实现中国粮靠中国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等,推动高效农业技术落在田间,提高粮食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用现代农业机械武装农业,进一步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大力支持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广“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四是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搭建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建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让农业科研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抓实夯厚质量底线

  粮食质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生产既要数量规模,又要质量保障。粮食质量事关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让百姓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一方面,不断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对粮食的生产、收购储存和加工消费等环节实施闭环式监管,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可追溯的完整链条,实现检验监测无死角。充分发挥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站)作用,构建守护粮食质量安全的“防护网”,全面提升粮食质量监管监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粮食品牌建设。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粮农和粮食生产企业多生产优质、绿色、健康的粮食,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和市场多样化需求。深入推进粮食优质工程,强化粮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鼓励粮农和粮企共同打造更加多区域性的粮食品牌。

  建设完善流通快线

  流通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三大能力之一。我国粮食产销区较为不平衡,建立便捷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十四五”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工程,统筹布局一批大型粮食物流枢纽,在重要节点的地区改建、扩建、新建一批粮食物流设施,不断优化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和应急配送中心,增强分拨集散能力。强化粮食物流科学精准配送,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粮食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粮食物流便捷、快速、省钱、精准。二是不断提高粮食储备能力。粮食储备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十分必要,一旦出现饥荒、粮食紧缺或粮价上涨,必须能拿出储备粮进行救济或平抑粮价。三是强化政府粮食储备能力。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严格粮库管理,认真执行粮食储备轮换制度,不定期对粮库进行抽查,做到粮食储备常储常新,充分发挥“大粮仓”的“压舱石”作用。四是发挥企业和农民储备粮食的补充作用。科学合理布局粮食仓储点,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或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能够快速就近完成粮食调运、配送,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