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粮食生产和供应是国民生活的底线,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可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粮食安全有赖于粮食市场稳定,而市场稳定的关键,一是供应充足,二是价格稳定。
从粮食供应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粮食已经保持了“17连丰”,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加565万吨,增产0.9%。由于大力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台阶,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目前我国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同时粮食质量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提高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2018年末,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2.3万户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从质量效益看,2018年粮食深加工增值增幅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从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角度看,近年来国际市场粮价呈现“过山车”态势,几次出现大幅波动。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相比,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得益于国家粮食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政策的有效支持,得益于国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进步等措施对粮食生产条件的有效改善,得益于广大农民种粮热情的提高。由于全面推进“三项补贴”改革,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调整,农民重新回到土地,重新焕发了种粮热情;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2019年全国新增高标准农田达8150万亩;由于不断促进技术进步,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9年达到59.2%,2020年突破60%。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小麦2020年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2700万亩,但产量增加1300万吨;水稻2020年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393.6万亩,但产量增加897.7万吨。这一减一增,反映的就是科技的力量。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靠天种地”“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为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粮食产量目标设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反映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决心和信心。此外,针对这一预期目标,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做了三条具体的安排:一是压实责任。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将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同时向各省份下达了今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任务。二是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籼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去年每斤提高1分钱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提高1分钱。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也继续保持稳定,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也扩大到三大粮食作物。三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今年还计划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当然,并不是粮食产量增加了、质量提升了,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粮食生产中,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比如部分种源依赖进口,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等。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从稳定科技人才队伍等入手,强化农业科技开发力度。同时,顺应粮食消费新趋势,加快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特别是提高国产大豆产业竞争力;加强对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避免恐慌性购买和囤积;加强与WTO等国际组织沟通和合作,遏制农业贸易限制措施抬头趋势,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