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扶贫开发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阶段,迈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将如期实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变成现实,让脱贫群众真正过上美好生活。因此,必须在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谋划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保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贫困治理能力,使之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稳妥推进扶贫工作体制转型。要通过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合理调整,不断增强脱贫支撑条件的可持续性,推动贫困治理重点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在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精准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同时,鼓励先富户、脱贫户与相对贫困户之间形成合作帮扶机制,形成农户之间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发展路径;探索相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同发展路径,通过高效整合乡村发展的要素资源,促进相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同发展产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区域利益均衡机制;加强对共同性生产条件和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持,进一步整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整体提升。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制度框架。包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多元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群体的识别机制,精准识别相对贫困对象;构建激发摆脱相对贫困的内生动力机制,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延伸涉农保险覆盖面,从源头上提升农民家庭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贫困地区要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要将过去以精准扶贫为目的的区域开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方面的接续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对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高质量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要依托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坚持“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要有效改善生产性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最突出和紧迫的短板制约因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建立规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要按照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等政策,着力推动发展规划、推进机制、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的有机衔接,推动绿色脱贫向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振兴靠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大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积极探索适合的人居环境治理方式,全面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住房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多样化生态循环农业,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特色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和农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体系,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后全面实现生态振兴,实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这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宝贵经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国的相对贫困依然长期存在。我们依然需要增强社会合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的治理,建立更为精准的对接机制,以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共同富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