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10月,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产业是脱贫之基、兴业之本。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从目标和内容上看,产业扶贫主要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基础,目的是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振兴主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准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重点是化解中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从机制和政策着力点上看,产业扶贫重在通过就业扶贫实现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培育大批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产业、依靠发展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产业振兴重在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来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淘汰比较优势不足、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提升。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将70%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通过产业扶贫的生产带动、就业带动和资产收益带动,使300多万人脱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是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的有力支撑。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应注重稳定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政策,努力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农业产业供给结构。首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结构。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重复建设与结构趋同现象、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禀赋不匹配问题,制定产业振兴规划需要整合资源,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资源禀赋紧密结合起来,依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其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二是优化品种结构。针对扶贫产业跟风现象普遍、农产品供求错位、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应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品牌农业,大幅提升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应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加速“互联网+”与农村产业链结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政策的衔接。首先,应最大限度保持现有产业扶贫政策稳定。全面梳理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累的好的扶贫政策、扶贫制度和扶贫办法,充分吸收到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中去,加快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二是做好“激活存量”“吸纳增量”文章。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期的清产核资,明确扶贫产业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盘活现存扶贫资源,防止扶贫资产流失。同时通过产业连接、产业融合创造新供给,开发出适合新需求的新产品。制定相应优惠、补贴措施,激励当地产业与外来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因地制宜创造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进一步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动力机制的有效转换。首先,推动依靠行政外驱向市场内驱动力机制转变。深刻认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两大战略的差异性和内在关联,把握好衔接转型节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科技与市场的力量,充分激发、释放实施产业振兴的动力;二是推动依靠帮扶逐渐向多元主体动力机制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不仅是政府和农民,还包括城市资本、金融、农业企业、外来业主、返乡人员、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实施主体,应加快培育产业脱贫、产业振兴的主体自觉,实现各方主体利益关系的有机整合;三是推动“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动力机制转变。减贫战略应加快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的“攻坚体制”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的“长效机制”转变,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成为产业振兴的重点。
进一步构建保障有力的现代农业要素体系。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资本、技术等核心要素在农村落地生根。为此,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健全农业科技人才任用、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二是鼓励民间资本下乡,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三是加快建设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加强智慧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攻关,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