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乡村社区建设在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优化农村发展方式、提升农村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乡村社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的着力点,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在推进中要更加注重质量、有序推进,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乡村社区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有助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乡村社区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规模化来看,相比于传统自然村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等特征,乡村社区能够通过村庄的适度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效益。同时,乡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科学规划、统一建设,能够大大提高政府投入一次到位、长久有效的成功概率,相较于传统农村分散布局有明显的成本节约优势。与此同时,乡村社区更易于对照现代城市社区标准,提供全面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从而打造现代农村生活的首善区,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一体化。
有助于优化农村发展方式。乡村社区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一是通过更新整合自然村,可以有效盘活农村分散、闲置、低效用地,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与要素集约,为农村和城市建设腾出空间,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二是大量以往“一家一户”的分散土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集中,促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地发展现代农业,并通过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等实现农业现代化升级。在此过程中,乡村社区建设往往伴随着与之配套或相邻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等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将伴随着三产融合进一步调整升级,在推动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使了农村发展从粗放式小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模式转变。
有助于提升农村治理效能。乡村社区建设在推进以村“两委”为主要代表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转变和制度创新方面是一次重大提升。比较而言,一些经济富裕的地区,社区集体企业已经开始承担起社区治理责任,包括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成为社区管理和服务者。同时,由于乡村社区多由某一个或几个重要产业进行支撑,或者依托几个重大农村经济合作社载体来组织社区生产活动,因此,处理社区事务的组织化渠道更加丰富灵活。社区村民可以通过加入相应经济社会组织,以集体的方式参与社区重大决策,投身社区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它不仅能够促进村民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又有助于确保乡村社区治理充满活力。
注重质量、有序推进乡村社区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建设乡村社区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对于社区规划、社区名称、户型设计、拆迁复垦、建设模式等事项,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的充分讨论。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乡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处理好,不仅要认真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往哪里搬迁、由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迁后干什么”,并且要以实际行动真正落实社区规划、建设模式、资金筹集、就业保障、社区服务等,赢得群众支持。
高质量做好乡村社区建设规划。有效对接县(市、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高质量组织编制乡村社区总体规划、乡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和乡村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县(市、区)政府是乡村社区建设规划的重要责任主体,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规划。要明确乡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推进计划与保障措施。要遵循城镇布局的发展规律,本着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的原则,使乡村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从村庄选址布局到房屋建筑外观、从道路设计到绿化植被等,进行全方位规划和高水平设计。
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乡村社区居民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程度以及社区建设的推进程度,要把提升乡村社区建设品质作为推进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首先,强化制度规范,为有效的制度供给提供保障。比如,通过在总体规划中对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等,来保障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落实。其次,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弥补政府财政的资源短缺,同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潜力,有效提高乡村社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最后,在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上,要以城镇居民所享受的水平作为参照,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普遍诉求为最低标准,在不断增加供给数量的同时,致力于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化、优质化。
将产业支撑作为重要前置条件。乡村社区建设要把产业支撑作为重要前置条件。一方面,积极探索乡村社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壮大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发展综合实力,夯实乡村社区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在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培育和规范一批经营主体,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规范合作社运营,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社或协会跨行业、跨区域联合合作。首先,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与乡村社区建设的有机衔接。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倡导“一区一园”或“多区一园”等发展模式,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乡村社区,推进社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和资源集聚。其次,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大力发展超市、餐饮、农资供应等经营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可借助“互联网+”,在乡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中鼓励产业创新,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社区各类产业发展壮大,增强乡村社区创业就业吸纳能力。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