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需努力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自给水平,并确保国际粮食供给渠道与物流通道的稳定,稳住粮食安全这个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压舱石
眼下正值“三夏”农忙时节,大江南北田野一片蔚然。“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持社会秩序安然、居民生活幸福的基石。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几年丰收,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总体来说储备充裕。值得警惕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需努力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自给水平,并确保国际粮食供给渠道与物流通道的稳定,稳住粮食安全这个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压舱石。
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说。粮食生产取决于农用土地、农用资金、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管理与制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基于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粮食比较收益过低的现实,农地非农化将进一步演化为农地非粮化,粮食生产无法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获得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充裕资金、优质劳动力、先进技术与装备。只有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解决粮食生产的要素供给障碍,才能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能力。
优化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在粮食购销逐渐放开的背景下,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储备粮品种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粮,其中谷物储备目前已经足以应对全国一年的口粮需求。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粮食储备不存在问题。补贴巨大、陈化严重、对优质粮食市场存在着较大挤出效应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财政负担,对优质粮源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是制约。因此,在城乡居民对优质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在确保储备粮足量、安全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是一个异常艰辛的重大课题。
提升粮食应急保供能力。如果说以原粮形态保存的粮食储备是一种战略储备,那么以成品形态保存的粮油储备就是一种应急储备。在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市场波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原粮储备不足以应对短期凸现的粮食需求,成品粮油的应急储备就成为必须。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满足半个月左右消费需求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该项储备对稳定市场、保障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春节以来的粮油价格和市场十分平稳。现在的问题是,原粮储备和应急储备之间、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之间、毗邻地区之间还存在着体制性问题和沟通协调的机制性障碍,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以便粮油应急储备体系能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出更大效能。
构建安全可靠的国际粮食供给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进口粮食10636.2万吨,其中进口大豆8851.1万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考虑到粮食的比较价格和机会成本等因素,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仍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大豆、玉米的进口增长将尤为突出。
培育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包括粮食种植业、粮油加工业、粮食仓储物流业在内的粮食产业是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和根本保障。目前全国粮食产业存在着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不力:在国内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处于显著的弱势地位,在国际上与发达国家的粮食产业竞争中更是缺乏竞争优势。因此,迫切需要出台培育和壮大我国粮食产业的相关政策,坚持创新驱动,在粮食产业领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同时,培育跨国大粮商,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保国际粮食供给渠道与物流通道的稳定、畅通与安全。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