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关注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农稳粮丰天下安

时间:2020-06-0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发现观察

00.jpg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粮食生产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大事,与之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备受社会关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促生产: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

  “每日盘中餐,看似普通很平凡,自打有人的那一天,就怕遭饥寒……手中有粮心不慌,粮安天下,江山如磐”,一曲《粮仓满天下安》,唱出了粮食安全在我国的重要性,也唱出了几代人的心声。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千方百计来保障粮食总产量在400亿斤以上,这就是完美答卷。”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作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目前,垦区已经具备超过4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保障能力,而且,粮食生产连续9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实现“十六连丰”。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的基础保障。多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垦总局)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三江平原灌区田间工程、生态高标准农田、粮食仓储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基本建成三江平原江萝、绥滨、二九〇等8个灌区近期工程并达效,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7万亩。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集中力量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22年,新增高标准农田450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3167万亩,占垦区耕地73%。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载体,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建设建三江无人农机作业示范区,推广免耕播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配套研究。

  “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的建设,是该集团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使命担当的重点举措。据介绍,该集团将构建收购、仓储、加工、冷链等闭环式的全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聚焦中高端市场,逐步由“产后销”向“产前销”转变,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将发挥“国家队”、主渠道、主力军作用,把保生产、保供应、稳物价作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任务,以“方便、营养、安全”为前提,积极向市场增加米、面、油、肉、乳和矿泉水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产品。

  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月6日印发《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通知显示,今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部署,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推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种植业稳定发展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在目标任务上,突出“守底线、优结构、提质量”。“守底线”——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三大谷物(小麦、玉米、水稻)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确保202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优结构”——继续优化种植结构。巩固区域结构调整成果,调优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质量”——推动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小麦、玉米、水稻化肥、农药利用率到40%以上。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粮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吃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4月4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潘文博介绍,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达到13277亿斤。多年的粮食丰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有效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

  一是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粮食春播面积。二是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三是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资金规模总体是稳定的,而且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异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步入长期增长通道,特别是2015年以来连续5年超过65000万吨,2019年达到66384万吨的峰值,比2003年提高23314万吨。这次粮食生产增长期,持续时间之长、增长幅度之大、产量稳定性之高,历史罕见。我国稻谷和小麦已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库存逐年增加。玉米虽然连续两年产不足需,但因前些年积累了大量库存,目前也能维持市场供需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叶兴庆认为,我国多元化食物生产结构,为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异动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衡量粮食安全与否,不仅要看吃米、吃面能否得到保障,而且收入水平提高后,更要看肉蛋奶、蔬菜、水果需求能否得到保障。我国已具备强大的食物综合生产能力,除了粮食以外,2019年我国还生产了7649万吨猪牛羊禽肉、3309万吨禽蛋、3201万吨牛奶、6450万吨水产品,以及3495万吨油料、12204万吨糖料。我国常年水果产量达到25000万吨、蔬菜产量达到70000万吨。这么巨大的产能,为保障14亿中国人的食物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调结构:粮食进口受阻不影响国内供应形势

  近年来,立足于我国国情、民情和农情,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结构,解决14亿人的吃饱饭和吃好饭的问题。

  粮食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据王守聪介绍,今年,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垦总局)在确保完成国家要求的粮食作物面积和粮食产量“双指标”的前提下,按照“稳稻压玉、扩豆增饲、两优一特”的原则,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0万亩以上,在松嫩、三江平原发展优质水稻500万亩,调减非优势主产区玉米,扩大西部局场优质大豆种植面积100万亩,在中西部局场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22万亩。

  为激发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该集团全面构建“双控一服务”体系,降低生产前端成本,提高后端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和效率。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研发“数字农服”平台,以“北大荒数字农(牧)场”试点为载体,初步形成农地智能化平台、生资标准化供给、供应链金融、共享农机、农业保险等数字农服核心板块建设规划和路径设计。

  潘文博认为,从粮食结构上看,重点是保口粮;从品种产需上看,小麦是产需平衡有余,稻谷是产大于需。

  目前,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的面积基本稳定在8亿亩。目前我国有14亿人口,算下来两个人有一亩以上的口粮田,一亩地平均产量800斤,人均口粮消费150千克,这样算下来口粮生产是有保障的。目前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产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大豆产需缺口较大,近几年面积持续增加,去年恢复到1.4亿亩,这是2005年以后的较高水平,但是还需要进口来弥补国内的缺口。

  据介绍,今年的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结构调整就是对粮食内部的品种结构进行优化,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稻谷、小麦这两大品种8亿亩,今年要继续保持稳定,而且扩大双季稻,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品质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今年要继续开展轮作休耕,但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扩大轮作、减少休耕,轮作继续以种植粮食为主,休耕主要在地下水超采区继续实施,华北地下水漏斗区还要继续休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程郁认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国粮食需求保障的压力还将持续提升;与之同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也在使居民的粮食需求内涵结构发生变化。适应新的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目标和保障手段也在积极调整。应该说,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有底气,但也有隐忧。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确立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来讲有绝对的底气。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主食口粮的产量近5年一直稳定在3.4亿吨左右。而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我国居民口粮人均消费量和总消费量均已呈现下降趋势。总产量持续大于总消费量,使得我国稻谷和小麦的库存量不断增加。当前,稻谷和小麦的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即使发生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我国充裕的库存也足够充分保障我国居民的粮食安全。

  但基于大食物观来看,程郁表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一方面,我国人口还在持续增长,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中动物产品的消费量正快速提升,我国粮食需求的总量消费峰值还远未到来。未来,粮食安全的保障压力将主要来自于畜产品和饲料粮。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升级,肉蛋奶等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快速增长,具体表现是我国肉、奶的进口量不断增加,这虽然有价差替代因素,但更主要还是我国的供需缺口在持续扩大。我国也在积极努力提高畜产品的生产能力,除生猪因非洲猪瘟因素出现间歇性产量下降外,国内主要产品的产量在进一步提高。与之相伴随的是大豆、高粱、饲草等饲料粮的进口也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凸显。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近年来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扩大了边际耕地退出和休耕轮作试点范围,这更需要我们将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最关键、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正是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我国才将海外市场也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在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的要求。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首先仍必须立足于国内,最必需、最基本的农产品必须要稳定国内生产、提高保障能力,稻谷、小麦绝对安全的目标绝不能动摇,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必须要做好进口替代选择,优化国内外品种保障结构。选择比较优势大、附加值高以及保鲜期短的品种必须国内优先保障,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供应量大、替代来源多、价值低的原料农产品的进口,以进口初级原料低成本优势支持国内高级成品的生产优势提升,提高最终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再次是强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培育有竞争力的国际全产业链大粮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在南美、黑海等农业资源丰裕地区进行农业投资贸易合作,推动国内种业、农资、商贸、物流、基建等领域企业组团出海,联合构建海外粮源的安全保障供应渠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昕儒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一轮结构调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下滑,但粮食供给能够充分保障。

  从粮食播种面积看,由2016年的17.88亿亩降至2019年的17.41亿亩,相当于减少了辽宁省2019年的播种粮食面积。按照国家统计局2017年调整后的粮食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幅度实际上已超过《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既定调整目标,其中谷物播种面积已经多调减了5662万亩。2016年我国稻谷和小麦播种面积为8.3亿亩,2019年降至8.0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从2016年的4.6亿亩降至2019年的4.45亿亩,小麦播种面积从2016年的3.7亿亩降至2019年的3.55亿亩。

  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大于需求,少量口粮进口属于结构性调剂。我国进口的粮食以加工用早籼米和强筋小麦为主,且总量不大。2019年我国共进口稻谷和大米255万吨,进口小麦349万吨;2018年我国共进口稻谷和大米308万吨,进口小麦310万吨;2017年我国共进口稻谷和大米403万吨,进口小麦442万吨;均未用满进口配额(大米为532万吨,小麦为963.6万吨)。

  “即便部分国家中止口粮出口,我国仍能够保证口粮的充分供给。”韩昕儒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娟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要立足国内自给自足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以政策保障生产,以技术更新推进农业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质量,通过资金支持激励农民和企业粮食供应;适当加大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对粮食种植企业和农户进行专项补贴,提高粮食种植和生产的积极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承包地高效利用的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进行现代化技术耕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供给;尽快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出台相应的农产品价格完善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建立健全粮食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促进农业产业规模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叶兴庆认为,我国主粮进口以品种调剂为主,为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异动提供了宽松的选择空间。2019年我国进口了1792万吨谷物,其中包括255万吨大米、349万吨小麦、479万吨玉米。看起来量不小,但与我国三大主粮的产量相比就微不足道了。2019年进口量相当于产量的比率,大米仅为1.7%,小麦仅为2.6%,玉米仅为1.8%,少量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尤其要看到,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受阻的主要是大米等品种,这些品种恰恰是我国目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库存充足的品种,也是我国进口依存度较低的品种。部分国家控制出口对我国市场供应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完全没有必要担忧,更没有必要恐慌性囤货。

  保饭碗: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认为,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更加重视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勾画了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安全制度框架。下一步,要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厘清承储主体职能定位,压实承储企业主体责任和各方监管责任;创新储备管理,确保国家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推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更好调节稳定市场、服务宏观调控、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着京津冀地区人民的福祉。”5月14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京南物流园区内的国家重点储粮单位北京大兴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专题调研,据首农食品集团旗下京粮集团总经济师邢德江介绍,这里正在加紧建设北京粮油食品应急保障中心。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京粮集团储备和仓储管理部部长孙小林表示,要切实做到“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据介绍,京粮集团现有以三级储粮为主的政策性库存300多万吨,管理体系完善。

  第一,智能化管理方面,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紧密围绕粮库核心业务,充分考虑仓储企业实际需求,建设融合业务管理、出入库作业、智能仓储、远程监管、安全监控、办公自动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向上与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京粮集团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业务经营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作业调度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第二,包仓制管理方面,实行数量、质量、费用、规范化管理、安全等“五包”管理,为进一步提升仓储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仓储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第三,“5S”管理方面,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一体,侧重对工作人员工作习惯、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管理。

  第四,科学保粮方面,积极研究和应用机械通风、低温储粮、惰性粉防护、内环流控温、环流熏蒸等绿色、先进储粮技术,科学保粮率连续保持100%,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品质宜存率连续保持100%。

  据了解,该库始建于1985年,以铁路专用线为依托,是家集粮食收购、粮食贸易、粮食储备、粮食加工、粮食检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单位。现在应急保障中心内日产面粉1200吨的古船福兴面粉厂及5.8万吨储备油项目已投入运行,5.6万吨成品库、23.5万吨楼房仓项目及科研大楼、信息中心等项目正抓紧推进。福兴面粉厂整体设计节能环保,实际效益较高,已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民生项目,该厂建成投产将更好满足北京建设世界大城市、满足不同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使京粮集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本市市场供应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升。

  作为北京粮油食品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要项目、民生工程,北京大兴粮油食品应急保障中心二期粮食储备库楼房仓、成品库已复工建设,年底主体结构完工。未来,这里将崛起现代化的北京粮油食品应急保障中心,通过科研、加工、物流、销售一站式服务完整产业链,实现米、面、油、肉、蛋、奶应急保障供应,全面提升集团服务百姓能力和市场应急保障能力,是北京市落实中央粮食安全储备和产能储备一体化建设精神在首农食品集团的生动实践。

  “作为北京大型国有企业,深入贯彻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加快产业投资布局,加速市场整合力度,精心培育首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打通京津冀地区粮油供应通道,产业格局以‘一链’即粮食产业链为核心,涵盖粮源采购体系、储备物流体系、加工生产体系和市场网络体系等各个环节,打造由沿北京六环的‘一小时生活保障圈’、沿京津冀的‘三小时应急保障圈’、沿环渤海的‘六小时应急响应圈’组成的‘三道首都粮食安全保障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粮油食品产业链条,进一步构建环渤海一体化粮油食品安全保障网络。”邢德江表示。

  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作为首都的国有企业,要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切实增强办好‘头等大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决策部署,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推进首都国资国企改革,积极践行国企责任担当,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实力和产业控制力,守住管好首都‘米袋子’,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城市安全稳定、人民生活需要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当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第二季度新闻通气会,通报夏粮收购工作、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有关情况。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粮食收购工作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事关种粮农民切身利益,对于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夏粮收购是全年收购工作的首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全力抓好夏粮收购工作,具有十分特殊的现实意义。今年国家继续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油菜籽继续由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市场化收购。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部署要求,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较好,有望获得好收成,预计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收购量稳中有升,预计小麦收购量1400亿斤左右、早籼稻200亿斤左右、油菜籽240万吨左右。

  当前,小麦产需平衡有余、稻谷产大于需,加之政策性库存充裕,供给总体宽松。在这个背景下,收购价格以稳为主,预计普通品种价格将围绕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上下波动,部分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可能性较大。由于重点产区粮食库存处于高位,有的市县仓容偏紧,个别市县仓容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与此同时,这几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不同品质、不同区域粮食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价差。特别是优质品种需求旺盛、购销活跃,价格优势明显,比普通品种高出10%以上。四川、湖北等传统油菜籽产区,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小榨浓香菜油受到青睐,原料油菜籽价格也随之上行,部分地区已达到每斤2.8元,比当年临储价格还高。初步分析,今年夏粮收购有望继续呈现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同步开展的良好局面。

  针对部分省份仓容紧张的实际情况,已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在粮源安排上向重点省份倾斜,今年以来小麦和稻谷已累计成交180亿斤,是上年同期的3.4倍。二是加大仓房维修改造力度,统筹粮食储备轮换吞吐等,加快腾仓备仓进度。三是进一步摸排社会仓容状况,充分挖掘潜力。有关部门还在研究政策性粮食移库、集并等措施。同时,各地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多省建立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做到了“钱等粮”;组织开展质检、计量、统计、保管等一线人员业务培训;提前整修收购场地,备足计量、检化验等仪器设备,保证收购工作需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防范化解粮食库存安全风险、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压实责任,从2018年9月份开始,全国选择10个省、20个市开展大清查工作试点,积累经验后,以2019年3月31日为清查时点,历时近一年,圆满完成大清查各项任务。

  “本次行动共抽调1.3万余名检查人员,组成1300多个普查组,对纳入大清查范围的2.1万家政策性粮食承储库点、20万个粮食货位逐仓逐货位进行全面普查,做到应查尽查、查必彻底、查必精准。通过企业自查、省市普查、国家抽查、结果汇总等阶段,全面清查了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情况,形成数量检查工作底稿数据77万条、质量检验数据163万个,首次建立了分区域、分性质、分品种、分库点、分货位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数据库。”钟海涛表示,大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质量总体良好,储存较为安全,结构布局逐步改善。应该说,在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这个清查结果是一颗重要的“定心丸”,正所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充实的粮食库存,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扩大种植面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等,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李红娟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应“多方”努力。

  具体包括:加快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环节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粮食价格体系;加快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仓储环境和条件支持,建立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适当减少国家粮食储备,缓解财政压力,节省资源;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引导鼓励多元粮食收储主体,创新粮食储备安全监管模式,推动粮食供应市场化改革;尽快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科学合理确定粮食收购价格,实现粮食消费价格市场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出台相应的农产品价格完善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建立健全粮食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促进农业产业规模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粮食市场消费评估机制,针对粮食市场供需变化情况,及时进行粮食安全响应。

  “整合粮食供应链和安全保障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李红娟建议,整合粮食安全资源,健全和完善粮食生产、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提高粮食的供应链效能和综合利用效率;增加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转变粗放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过量使用对土壤造成的伤害,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投入;提高国内粮食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规模经济,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增强粮食安全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扩大改革开放,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寻求多元合作伙伴,建立全球化粮食进口市场格局,改变当前粮食进口国过于集中的状况,健全粮食安全贸易体系。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