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并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表示,保“三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要想攻占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就要勇于啃“硬骨头”。
保底:让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何理解?有哪些突出亮点?
姜文来:今年的“三农”工作可谓任务重,阻力大,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三农”的亮点包括:一是咬定脱贫攻坚目标不放松。二是“保”“稳”“三农”促增收。三是重提保障粮食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是回答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脱贫攻坚和“三农”问题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为这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采取了具体可行的措施,有利于促进脱贫攻坚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如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都能给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发出“红包”,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底线思维让农民生活保了底。“保”“稳”就是在保底情况下促进发展,脱贫攻坚和“三农”也遵循这个基本思维,如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要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保证农民基本生活,让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啃硬骨头”是关键
这些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难题?应如何破解?
姜文来:虽然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但要完全将之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时间紧,今年还剩下6个月,完成任务时间非常紧迫。二是骨头硬,脱贫攻坚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5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难度比想象的大,建立可持续的扶贫机制还很困难。三是经济复苏外部环境差,国内疫情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果,但国外疫情控制还不乐观,国际经济格局正在迅速演变之中,人流、物流、价值流都暂时受到很大影响,外部环境差影响“三农”工作顺利展开。四是资金供给偏紧,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税收和财政收入同往年相比预计下降,过紧日子成为今年重要任务,这样或多或少对“三农”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三农”资金偏紧是现实。
我们要在挖掘国内市场上下功夫,瞄准国内市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是最大的财富,要想方设法满足国内市场,在为国内经济复苏助力中壮大自己。对于“三农”资金,想办法予以保障,再过紧日子,也要减少对“三农”的影响,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落到实处。
要让农民真正脱贫奔小康
如何让农民真正脱贫奔小康,如何防止一些地方为完成任务草草结束脱贫攻坚、搞形式主义和应付工程?
姜文来:我们要充分相信扶贫干部和群众,他们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实事求是地完成相关任务。尽管如此,但有时也不免出现个别干部道德滑坡现象,不能不加以防范。为了防止此项任务潦草完结,加强监督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首先,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验收专家和领导确实负起责任,将可能的水分挤掉。其次,严肃处理弄虚作假者,凡是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都严肃处理,让其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第三,实事求是,对脱贫确实困难的农户,将其纳入低保范围,政府买单。第四,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力量,能公开的尽可能公开,加大群众监督力量。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