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围绕“五个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间:2020-05-25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网

江西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近年来,赣州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减贫。2020年,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1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赣州推进脱贫攻坚有哪些经验做法?如何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做客新华网2020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

新华网: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据了解,赣州今年实现了整体脱贫,请先介绍一下赣州脱贫攻坚的情况?

曾文明: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县,其中8个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底有贫困人口194.88万人,到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3万人,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赣南老区发展。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赣南老区人民感恩奋进、尽锐出战,向区域性整体脱贫发起总攻。

一是赣州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减贫。今年4月26日,我市于都、兴国、宁都、赣县等最后4个贫困县顺利退出,至此,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1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突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广大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喝到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连入了4G网,村村通了水泥路、建了卫生室,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都有了保障。

三是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底的4684元增加到11941元,增长1.5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2566元增加到10214元,年均增幅31.28%。2019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较2011年实现翻番。

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具体工作中,赣州是如何组织推进的?

曾文明:近年来,赣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各级党政“一把手”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并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各地各部门综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鲜明导向。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全市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近万名,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

市、县财政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扶贫资金,特别是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2016年至2019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788.78亿元。

这是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2019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新华网: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必须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赣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哪些好做法?

曾文明:近年来,赣州认真按照中央“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对标对表抓落实的基础上,着力在产业、住房、健康等领域出实招,推动脱贫攻坚质量高、可持续。

创新推广“五个一”机制,让贫困户走好“产业路”。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脐橙、油茶、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通过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等方式,覆盖带动90%以上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推进农村保障房建设,让贫困户住上安全房。根据贫困群体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保障房等安居扶贫工程。特别是对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由政府出资,就地就近建设农村保障房,帮助农村特困群众圆“安居梦”。

构筑“四道医疗保障线”,为贫困户撑起“健康伞”。从2016年起,我市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增设“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起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贫困户住院免交押金,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医保一卡通即时结算”,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

这是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景(2019年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新华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赣州是如何克服疫情影响,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曾文明:疫情发生以来,赣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迅速出台应对措施,通过优化产业奖补、加强就业激励、强化兜底保障等办法,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返岗就业难、农产品滞销、临时性生活困难等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一是帮扶不中断。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组织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下沉到村组一线,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扶贫,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1400多万元,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

二是产业不中断。由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建设1个扶贫产业经营主体,驻村帮扶单位帮助挂点村至少发展1个扶贫产业;同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推动扶贫农产品进市场、进食堂、进社区、进便利店。

三是就业不中断。政策激励方面,对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园区企业,给予700元/人的招工补贴;对新增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车间,每增加吸纳1人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用工补贴。优化服务方面,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赣服通等,将招工信息精准推送到贫困户手中,并统一调配车辆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市近56万贫困劳动力基本实现稳岗就业。

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请问赣州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曾文明:我市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制定了《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围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做了一些具体探索。

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在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对非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比如,设立“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由财政安排10亿元风险缓释金,按1:8撬动银行资金,既保障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又加大对非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

推动扶贫干部向振兴先锋转变。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比如,实施村干部履职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提升村干部待遇和能力,稳定村干部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卫生、农业生产服务等乡村紧缺型人才培养,每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800名左右,2016年以来定向培养乡村医生930多名。

推动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过渡。探索实行差异化医保政策,对兜底保障人群由政府代缴医疗保险,对贫困边缘人群给予50%的缴费补贴,对一般人群给予25%的补贴。同时,创新推出精准防贫保险,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重点人群购买防贫保险。目前,我市精准防贫保险已覆盖129万人。

推动基础设施向城乡一体发展。在原先满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和管护。比如,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服务的农村供水服务体系。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有14个县(区)实现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今年将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