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固本强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淮南篇章

时间:2020-04-2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澎湃新闻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019年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蓝图,坚持产业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宜农、改革富农,加快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业兴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2019年,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种养业和乡土特色产业,发展粮改经、粮改饲,发展麦套西瓜、麦套玉米等5万亩,推广稻虾连作、稻鳖、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稻鱼综合种养21.96万亩。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5万亩,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5万吨,较上年增长2.0%。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实现肉类总产17.9万吨、禽蛋8.5万吨。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8万亩,产量116.2万吨,产值25.5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较上年增长1.5%、2.1%和3.8%。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全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产值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九位。全年新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额19.1亿元,续建亿元以上农业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6.13亿元。建成寿县、凤台、潘集等3个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收入超30亿元的园区,启动了谢家集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八公山豆腐、马店糯米、潘集酥瓜、凤台淮王鱼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安徽省名牌农产品11个、淮南市名牌农产品37个。我市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培育、林下经济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面积47420.1亩,完成林业产业扶贫投资4350.3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60户。

  我市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农业观光、采摘,民俗文化游、乡村情趣游等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淮南牛肉汤”、“寿州香草”等产业提档升级,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378家,较上年增加168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2118家,较上年增加326家。推进“三社一会”建设,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建立新型村级基层社18个、专业合作社159个、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站点35个、村级综合服务站点893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全市新认证“三品一标”46个,80个“三品一标”产品实现追溯,178套快检设备实时上传快检数据,农产品快速检测合格率98%以上。

  生态宜居,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我市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完成《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市改厕任务55986户,已全部竣工。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10个,已开工10个。2018年省级和市县级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59个,建成44个。全年美丽乡村示范村任务50个,26个通过省级认定。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任务11个,6个通过省级认定。全市780个行政村已编制村庄规划423个,全市县域乡村规划编制率100%。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清理乱搭乱建3.2万户。全市75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配有治污设施且验收合格的727家,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6.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6.7%、95.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9%,建成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5个、基料化利用点1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5个、标准化收储点26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工建设,建设秸秆发电工程3万千瓦。

  我市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对市级河(湖)长进行调整,落实巡河(湖)制度,四级河(湖)长共计巡河(湖)54061次。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责任区资源信息档案,全市共配置林长责任区技术员133名、护林员1540名,实现全市林区全覆盖无死角。全市共完成春季成片造林15187.79亩,占省政府下达计划的140.6%。完成封山育林6000亩、森林抚育253129.89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35个。

  乡风文明,兴盛农村文化事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我市全面加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成73个乡镇文化站。印发《淮南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考核。有效利用淮南文明网、“文明淮南”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三个自有平台,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专栏,着力讲好党的先进理论、党史国史团史、国情形势政策、青年榜样故事等,传播党的声音、凝聚青年力量。我市加大农村文明创建和移风易俗工作力度,创建县(区)级以上文明乡镇66个、文明村291个。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规范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组织运行,完善组织章程和各项制度,成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1135支,移风易俗宣传、劝导力量显著增强。

  治理有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我市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选派644名党建指导员包村指导党建工作,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的八条意见》,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相关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组织人事报》宣传报道。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全覆盖,建成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站)面积达标率96.1%。

  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2019年确定112个村作为扶持对象,其中51个村作为“培强扶优村”,每村扶持资金50万元。61个村作为消除“薄弱村”对象,每村扶持资金20万元。年末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的强村增加至48个。我市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盯把持基层政权、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欺压残害百姓、煽动群众闹事、非法采砂等农村涉黑涉恶犯罪深挖实打、重拳出击,一举打掉了“吴化好”“刘利”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45个,打处涉黑涉恶村干部53人。

  生活富裕,增强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2019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9元,加上年增长9%,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一番”目标。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目标任务697公里,已于9月底全部完工。全年解决和改善农村安全饮水人口19.48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在乡村地区和城乡结合区域共新建改扩建22所幼儿园。我市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网络畅通比例达100%,班级多媒体配备率达99%。教师网络教研空间近100%、学生学习空间90%以上,“在线课堂”(网络互动教学)应用工作已常态化,实现了农村教学点优质资源全覆盖。

  2019年,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的107%,人均月领取养老金125.84元,养老金发放率100%。建设乡镇养老服务中心61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0%以上。我市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市70所乡镇卫生院中的21所达到二级和一级甲等水平。

  农村改革,加速体制机制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建设必须贯穿其中。

  我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向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适度集中,全年土地经营流转率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部村基本完成人员界定、资产量化、成立资产合作社、发放股权证书等步骤,共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16.2亿元,确定成员268.6万人,量化股权274.59万股,有20个村发放股金分红962.9万元,人均分红170元,采取发包、出租、资金入股、自营等经营方式实现集体增收823万元。我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进度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20年10月份完成的目标提前一年。全市实施农村集体“三变”改革村819个,占全市总村数(清产核资村数)的90.09%,其中746村已经全面完成,占全市总村数(清产核资村数)的83.16%。共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10.3亿元,采取发包、出租、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经营方式实现集体增收2486.26万元,实施产业项目427个,累计投入村集体资金3420万元,农户投入1142万元,实现入股收益3756.8万元,发放股金分红742.16万元。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