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各地纷纷出台规划和政策,强化组织实施。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后郑一村是潍坊市科学发展研究院脱贫攻坚包村帮扶工作联系村,工作队在积极开展贫困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对该村及周边3个村开展田野调查,从微观视角出发,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探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实地调研看,该区域与多数村情况类似,当地群众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乡村振兴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更大范围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但部分群众对这些普惠性举措了解不够、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是在调动农民积极性方法上欠妥当,农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局外人”。破解这一局面应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化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关于乡村产业现代化。乡村产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应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不应把乡村振兴的主要精力放在农村人口回流上。从实地调研看,与大多数村一样,该区域也存在“空心化”现象。后郑一村在册326户1229人,留守的仅400人左右,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高密、潍坊、青岛等地打工,村中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趋势不明显,很难靠现有留守人员推进乡村振兴。因此,应正确认识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规律,着力培育乡村产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要实现这个目标,工商资本下乡可以发挥好重要作用。从潍坊市的实践看,工商资本下乡不仅为乡村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拓展了产业增值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生态、文化、社会治理、扶贫开发等领域产生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出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困境的潜力,对乡村振兴的综合带动效应显著。同时小农户可以走家庭农场路子,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关于破解土地制约。土地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关键性问题,如工商资本下乡的制约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问题。从后郑一村看,土地制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群众对土地“三权”分置了解度不高;二是土地流转方面,该村仅有3个土地流转项目,总计310亩,土地流转费从300元到925元不等,三个项目的流转合同期都是30年,流转费一个项目是一年一交外,其他两个项目五年一交。土地流转规模小、结算时间短,主要原因是对未来土地改革的预期不明确;三是宅基地住房大量闲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后郑一村约1/3的家庭拥有2处以上宅基地住房,其中不乏常年无人居住的老旧房,虽然空置率较高,但退出意愿较低。当前我国主要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来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实践中仍存在流转不规范、流转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应引导各地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问题,特别是破解土地对工商资本下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问题。
关于农业农村开放发展。以开放促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已经摆上议事日程。从后郑一村及周边区域看,其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没有大宗进出口的农产品,开放更多地表现在城镇化和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方面,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带来新思想、新理念,使区域内逐渐有了快递点、小玩具作坊、小汽车,甚至出现了流行的互联网运动的APP代理等。由此可见,新一轮开放大潮正在深入影响着中国乡村的角角落落。国家在潍坊设立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很重要的目的是加快农业开放发展步伐,补齐农业开放短板,以开放引领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外,考虑到潍坊农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在潍坊设立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可以更好地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建设好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应深刻把握农业开放发展的鲜明主题,一是充分借鉴国内自贸区发展经验,做到率先复制、应推尽推,同时加强与山东自贸区各片区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合作。二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重对标学习农业先进国家和地区先进技术、经验和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优势资源走出去。三是注重从企业需求出发,畅通企业问题反映渠道,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把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作为制度创新的突破点,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