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指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6亿斤/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8年的60%提高至2020年的63%、2022年的65%,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到2020年达到60%、2022年达到70%,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400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感天动地的70年,也是洛阳农业农村发展史上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的70年。
洛阳市持续深化“9+2”工作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实施“河洛党建计划”,协同推动“两个高质量”,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
洛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全市建成大中型水库14座,农田常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十二五”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53.37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48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50.1亿斤,是1949年0.5亿斤的100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重点发展优质杂粮、蔬菜、林果、中药材、核桃、牡丹花卉等特色种植和优质畜禽养殖。201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04.2万亩、水果82.6万亩、中药材78.9万亩,生猪、家禽、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26.6万头、3881.9万只、179.1万头,洛阳绿色杂粮生产面积和生产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发展富硒农业面积20万亩。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形成了“洛宁苹果”“汝阳食用菌”“孟津草莓”“新大牧业”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居全省第一,“三品一标”总数全省排名第二。三产融合加快推进,农业新业态正在形成。培育建设市级33个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形成40条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区,实现产值23.5亿元。洛阳市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市”称号,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22家,休闲农业项目达到3618个,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1亿元。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2944个,农业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实现全覆盖。
洛阳农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达到4个,数量全省第一。全市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901处,受益409万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在全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集中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清零”,2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已改(建)农村户厕79万座。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以“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为重点的乡村治理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全市建成“三新”讲习所5811个,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642个;2200个行政村建立完善了“一约四会”制度。
洛阳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37元,是1978年79元的172倍;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745元,农民城镇购房户数达到18.86万户。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点3209个,建成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163所,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农民返乡创业热情持续提升。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96398人,带动就业44.3万人。洛阳市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孟津县、宜阳县先后被认定为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国家试点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全市建成“星创天地”26家,入驻“创客”640余个,带动就业1万余人。
洛阳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244万亩,流转率达到43%;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市清产核资阶段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核实资产总额307.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29.1亿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农业企业达到605家,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8419个,家庭农场达到902家,建立农业产业化集群2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70%左右。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2961个行政村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51个乡镇建立了集体经济合作联社,94.2%的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64.4%的行政村达5万元以上。
产业振兴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
洛阳气候“十年九旱”,地形地貌“五山四岭一分川”,粮食生产重点就是“稳面积、重单产、稳总产、保丰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洛阳紧紧把握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牢牢扭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在高效和特色上做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凝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结构调优让饭碗端牢更丰富
“今年,宜阳县韩城镇千亩优质小麦基地,亩产800斤,每斤比普通小麦多卖1毛钱。”洛阳市农技站高级农艺师郭新建说,以前,这里种的是普通小麦,现在全都种上了优质强筋小麦。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是做饺子、面包、拉面的首选,价格自然也高出一筹。
近年,洛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种植,种植面积达25万亩。“尽管当前优质小麦规模占比不高,但未来的速度会势如破竹。”郭新建说。
数据显示,豫西山区,每亩地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纯收入大约是500元,而洛宁苹果、嵩县中药材等特色种植的亩均收入差不多是5000元,设施大棚蔬菜、水果的收益更高。这一对比,反映了传统种植与特色种植的效益差距。
洛阳特殊的地理、气候,决定了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上更有优势、前景广阔。洛阳在全市实施优质杂粮、绿色蔬菜、优质水果、中药材、核桃“五个百万亩”计划,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搞好对接、主动融入、干出成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不仅把饭碗端牢,还要让饭碗更丰富。
沟域经济因地制宜的“洛阳实践”
栾川县陶湾镇南沟是伊河的源头。一条纵深20公里、面积近50平方公里的狭长沟谷,分布着4个省定贫困村5000多口人。按照沟域经济的思路,沟域内3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他们选择了走“体育+旅游”之路,打造以健康养生、体育运动、户外休闲为主题的康养谷。
如今,南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伊源康养谷沟域经济示范区。2018年游客总量达到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00万元,带动470户贫困户,1760口人通过沟域经济建设增收致富,户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实现沟域产值2.4亿元。
洛阳境内具备开发条件或可合并开发的沟域达到435处,沟域面积占到市域总面积的21%,居住着贫困人口2.15万户8.6万人。
洛阳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建设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重大专项,聚焦豫西山区农村独特优势,依托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统筹规划布局,以“相融”理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目前,洛阳市规划建设的33条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了9个县40条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区(园)。下一步,洛阳将出台《沟域经济发展标准体系》,将围绕“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带,全面提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到2020年,市级示范区将达到40个,并推进县级示范区(园)建设,总产值将由20亿元提高到40亿元以上;力争2022年总产值达60亿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让沟流金、谷淌银、湾聚财、川招宝……沟域经济已经成为破解丘陵山区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深度变革的一种新模式。
富硒农业特色品牌的“洛阳实践”
“伊川的富硒谷子不仅米色金黄、米粒圆润、米香醇厚、米味甘甜,最重要的是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硒’,富硒小米每斤价格30多元,市场供不应求……”谈起富硒小米,伊川金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少波滔滔不绝。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科学家誉为“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洛阳土壤含硒量高于河南省土壤含硒量平均值,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几个富硒地区之一。
洛阳敏锐捕捉市场机遇,顺势布局推动富硒产业,并以此带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洛阳把实施富硒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大专项,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富硒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到2020年,建设25万亩30个富硒种植基地,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22年,建设40万亩50个富硒种养基地、1个富硒产业园区,产值达到30亿元。
富硒红薯、富硒小米、富硒杂粮、富硒小米醋,富硒樱桃、富硒树莓、富硒西梅、富硒蔬菜、富硒鸡蛋……洛阳的富硒品牌已经形成。
人才振兴引得乡村振兴“活水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人才聚,乡村兴。
在孟津县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十里香草莓基地”格外醒目。几年前,该基地负责人吕妙霞从北京回到老家孟津创业,带领乡亲们种植草莓,并带头成立了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选品种、找技术、跑市场,到如今带农户、搞培训、促融合……吕妙霞靠小小的草莓帮助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她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发展草莓种植近3万亩。
像吕妙霞这样的“领头雁”,洛阳有很多。洛阳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洛阳将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2000名,吸引6万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60万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4万名,其中新型职业农民2万名;到2022年,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8万名,带动就业8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4万名,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0万名。
吕妙霞激活了草莓种植,嵩县的冯亚珂开创了“手绘小镇”,洛宁的李应贤开拓了金珠沙梨产业,宜阳的王喜森让当地艾草种植风生水起……
近年来,洛阳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106个农民田间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全产业链培育,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农村、植入农业。“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产业链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省农广校洛阳分校校长马会丽说。
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洛阳正在补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短板。洛阳农林科学院选派100名农林科技人员成立“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团”在内的“五个一百”工程,推动科技下乡。力争2019年新发放创业贷款8.8亿元,到2022年累计发放20亿元以上。将争创两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市、区)、6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市、区)、3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8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进一步为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空间、提供平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下一步,洛阳将实施各类人才派驻帮扶重大专项,建立城市教师、医生、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以人才下乡带动技术、信息、理念、管理等要素集成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精准发力,搭建平台,强化保障,让人才愿意来、愿意留,在希望田野上放飞梦想、拼搏出彩。
文化振兴指引文明乡风“树起来”
象棋桌上无声对弈,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图书室里安静阅读……每次到宜阳县香鹿山镇留村采访,村里利用撤并的村小学校舍改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年轻人、老年人各得其乐。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洛阳大力实施文化振兴行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村干部群众,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延续好乡村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
宜阳为例,全县建成了29个“家风家训馆”,353个行政村设立了“孝心基金”,所有行政村建立了“一约四会一讲堂”。
近年来,洛阳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和农村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并以此为载体,广泛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快乐星期天”“电影公益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各地农村普遍建立起新时代“三新”讲习所、“一约四会”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洛阳文化厚重,每一寸土地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阳将以实施“留住河洛乡愁”重大专项为契机,深入挖掘河洛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好固态、传承好活态、发展好业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乡愁博物馆、民俗馆,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培育一批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和手工业者,真正延续乡村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
乡村振兴规划:到2020年,洛阳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在70%以上,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在50%以上;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一个家风家训馆,总数在260个以上;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行政村建立“一约四会”群众组织占比达到85%,县级以上文明村全覆盖。到2022年,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在75%以上,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在60%以上,创成全国文明村镇14个、河南省文明村镇25个;家风家训馆总数在300个以上;实现行政村“一约四会”全覆盖。
生态振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越是环境美的村庄,往往越是人气旺、发展快、前景好的地方。
在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房前屋后不见了垃圾,游园广场绿树成荫,道路沿线野花怒放。不少村民说,过去村里是“村前村后、乱堆乱放”,如今“全村是公园、处处是景点”。这些改变,得益于该县全面开展“垃圾清零”行动。
洛阳着力把握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着力建设美丽乡村,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乡村生态宜居,村内村外不见垃圾是起码的要求。”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洛阳市全域推进“垃圾清零”行动,并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与村民参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环境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一家一户的垃圾分类,进而推进资源化利用和末端减量,同时也通过多种工程措施,解决好垃圾“出口”的问题。
“改善农村环境既是一场歼灭战,也是持久战;既要全力而为,更要因地制宜。”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洛阳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整治行动,集中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让农村换新貌、展新颜,到2020年,全市农村90%以上生活垃圾有望得到有效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
绿色在铺展,碧水在延伸。洛阳市全域推进国土绿化,农村主要廊道、荒山荒坡、河流源头、湖库周边绿化同步跟进,扮靓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多彩乡村。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有序推进农村水生态治理,大力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加快实现乡村主要河湖渠塘水质改善、河长上岗,让蜿蜒在乡村的河流成为描摹秀美田园风光的“灵动之笔”。
“农业生产方式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兴农,不仅是构成质量兴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后,洛阳将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专项,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土壤修复力度,守护耕地质量,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组织振兴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振兴。
近年来,伊川县全县359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以“农村党建星”“经济发展星”“乡风文明星”“社会治理星”“生态文明星”为主要内容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财政还每年列支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获得三颗星及以上星级的行政村党组织进行奖补。创建工作的实施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全面强化了基层党建基础,夯实乡村治理的根基。
伊川县是洛阳市坚持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加快构建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的一个缩影。
实现组织振兴,关键是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洛阳实施党建引领重大专项,全面叫响“河洛党建计划”基层党建品牌。计划到2020年,全市2/3的村党组织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2022年,全市村党组织基本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其中“五星支部”占比不低于20%。
围绕“三治并进”,洛阳大力实施深化村民自治实践重大专项,到2020年,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协商工作机制全覆盖;到2022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形式多样、程序科学、成效显著的基层协商工作局面。
用服务赢得民心,是推动服务进村、加快构建基层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洛阳市大力实施服务进村重大专项,以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引入普惠金融、医疗卫生、创业就业等便民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近距离、便捷化、高效率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务服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党政联动、上下贯通、功能整合的便民服务体系;到2022年,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广大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