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新建好的宴会厅,村民钟红生的脸上笑开了花。“现在农场的接待能力又提升了,这个大厅能容纳300多人同时用餐,能接待更多游客。”作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河坑村一家家庭农场负责人,钟红生肩负着村里106户村民年底分红的重任。
如今,和钟红生一样,越来越多的乡村农户开始尝试创立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一批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不少金融机构紧盯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互助共赢的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钟红生的农场之所以能够顺利扩大规模,得益于通过“财政惠农信贷通”从当地农商行贷到了180万元。“不仅贷款利息比此前的经营性贷款少,而且能无还本续贷,减轻了资金流转压力。”钟红生说。
“金融‘活’起来了,乡村振兴也就‘活’起来了。”于都县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易伟军介绍,“财政惠农信贷通”是当地政府农村金融创新改革的重点工程,由政府担保,鼓励当地金融机构支持包括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
报告同时指出,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
今年2月,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发文,明确提出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同时,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围绕农业农村抵质押物、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机制、新技术应用推广、“三农”绿色金融等,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在相关部门引导下,越来越多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创新支农渠道,支持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农业银行积极推行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创新推广“惠农e贷”线上融资业务。农行副行长王纬介绍,截至6月末,惠农e贷余额达到1847亿元,比年初增长81.4%。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与福建省厦门市相关部门签订了《服务厦门市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备忘录》。截至8月末,国开行已经在厦门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款68.03亿元,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改善等领域。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差别化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结合宏观审慎评估参数的动态调整,不断强化政策合力。
截至2018年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2870亿元、2172亿元,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提供抵押补充贷款33795亿元。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贴息、奖补、保费补贴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
为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人民银行表示,将围绕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绿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绿色领域。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