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江西,重视培育乡土人才、引乡贤回家、搭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正成为多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抓手。
乡村代有才人出
乡村“待”有才人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集体呼唤”。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走向乡村发展前沿。
“85后”小伙儿戴隆斌,被当地人称作“江西机王”。开着拖拉机在田地里玩“漂移”,牵头组建奉新县隆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粮仓、机库棚、育秧生产车间……短短几年间,合作社服务面积已达4000余亩。
越来越多像戴隆斌这样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找到价值所在。“80后”宜丰县新庄镇小伙子姚慧峰也是其中之一。放弃北京年薪20多万元的工作后,姚慧峰回到家乡南垣村,探索生态水稻种植方式和新型销售模式。花暖农人径,稻香南垣村。姚慧峰带领全村把生态水稻卖到全国。
“高知农人”投身乡村振兴不再是新鲜事。头顶“硕士帽”的周晓珍是一位“高知识”新农人。八年前,周晓珍回到家乡湖口县凰村乡四官村创业,以互联网思维,成立农夫农生态园、农夫农电商中心,搞起网络直播,策划湖口乡音文化节、太极文化节、“豆耙”节,让农产品不愁销,也火了小乡村。
在许多乡村,乡土人才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的“领航人”。西湖区桃花镇是地处南昌市中心城区的乡镇,在土地被收储、农民变市民后,桃花镇桃花一村的村干部集体决策,提出“跳出一村、发展一村”,在南昌其他县区购置土地建起产业园区,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不拘一格“育”人才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需要因地制宜出政策、优环境。多地在“眼光朝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育乡土人才,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
南昌县在全县高校毕业生中选聘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到村工作,至2020年实现全县264个村一村一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该县财政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120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
在上高县,院士专家到合作社指导农业生产一度成为当地农民关注的“焦点”。“没想到院士和专家能到这里做客。”上高汇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教授、谢华安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相继来到该合作社调研指导。此外,在当地政府推动下,该合作社还与浙江大学、江西农大等高校开展校社合作,一些博士研究生团队来此开展实习和科研项目。
有着“博士县”之称的玉山县,建立起“玉山籍在外人才资源库”,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一些在外人才有了服务家乡的平台。比如,通过玉山县京津冀博士服务中心,博士林克剑多次带领团队,为家乡打造旅游风情小镇出谋划策。
引人才更要育人才。瑞昌市成立培训中心,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引领振兴大有可为
村景因人而变,乡村因人而兴。新建区溪霞镇仙里新支村,原本是个“空心村”,村子内外杂草丛生。在一批“卖风景”的年轻人进驻后,这里变成了“忘忧”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民宿,昔日破败的旧村落,摇身变成乡村的“世外桃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新建区乡村生态更美,乡愁更浓,“风景变钱景”也让村民口袋更富。
走进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高安研究院创办的植物工厂,运用光照生产的蔬菜长势喜人。作为该工厂的科研人员,吴娇正为当初自己回到家乡、协助创办植物工厂而庆幸。该工厂通过LED照明、智能控制与无土栽培等技术,生产绿色、优质、高产农产品,大大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分宜县乡土人才陈小红带动下,该县的麒麟西瓜产业持续红火16年。在自己摸索出种植技术、销路后,他和当地村民一起成立麒麟西瓜协会和红阳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凤扬”牌西瓜商标,形成产供销完整产业链。
合作共赢更有奔头。樟树市吴城乡塘下村引入民间资本组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引进的公司、村委会、农户三方各司其职参与到产销流程与服务中,再按4∶1∶5的比例分红收益。初步测算,农户户均增收上万元,合作社一年分红约30万元,可实现公司、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从破旧村落到乡愁民宿村,从传统耕作到新技术种养,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在人才带动下,江西乡村振兴路正越走越宽。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