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潘集区后湖村农民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共享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三变”改革,迈向乡村振兴新坦途
“土地是集体的,股份我也有,除了种植草莓和蔬菜,年底还能分红……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呀!”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村民李多矿摸着越来越鼓的腰包,满目欣喜。
当了几十年的农民,李多矿现在有了一个新身份——“股民”。像他这样成为“股民”的农民在后湖村有1434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悄然的变化正在改写着农村的历史、改变着农民的命运,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诠释。
改革一变: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后湖村位于潘集区泥河镇的采煤沉陷区,1422亩农田沉陷导致全村46.4%耕地无法采用传统方式种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愿望。
一边是大量沉陷区荒地和水面无人问津,一边是想发展规模农业的农民“望田兴叹”。后湖村党总支书记李传富坦言:“要发挥沉陷区水面和荒地的最大潜能,必须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发发展动能。”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为后湖村带来了新的希望。2017年10月,以村“两委”为主,后湖村改革工作小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制定了《后湖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建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资产163.4万元,资源性资产650亩水面……后湖村盘清了家底,对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将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
土地“入股”,本质是将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在资源变资产的大背景下,后湖村的村组和农户成为股东,形成了集体、村民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欣喜二变:让“新农民”悄然变身“新股民”
“俺也是有证的‘股民’了!”拿着淮南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书,村民徐占顺自豪地说,这个红本本成为他作为股东占有集体资产股份,参与管理决策、收益分配、享有股份分红的凭证。
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公开透明”的原则,后湖村以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土地和户籍为基本依据,以村民组为单元和户为单位,通过民主程序界定了380户、1434人为村股份合作成员身份。在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界定的基础上,后湖村进行折股量化,每亩折股1股,共计折股量化3998股。
65岁的村民李方成,租了40亩水面养鱼,年收入20万元。同时,他的14亩土地入股,2018年拿到了分红2590.2元。
2017年,每亩地分红150元;2018年,每亩地分红180元。后湖村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农民变股民,说到底,其实是农村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潘集区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民变股民,推动扶贫方式的变革。
贫困户李多林的股权证书上显示的是9.8股,2018年分红1764元。同时,他应聘看护鱼塘,每天另有100元的收入,早已实现了稳定脱贫。
且看三变:让集体资金从“分散”走向“集约”
随着“淮南市泥河镇后湖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挂牌成立,后湖村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盈余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村民除每年固定的土地流转金收入外,还享受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实现了“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目标。
针对沉陷区水面和荒滩,后湖村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进行开挖鱼塘、土地复垦,将资源有效利用,以大棚1000元/亩、花卉苗木600元/亩、鱼塘300元/亩的价格,承包给农民,有效增加了集体经济。
如何让集体资产“滚雪球”?后湖村道出秘诀:产而不分!根据股权设置方案,将集体经济预留30%作为可持续发展资金,着重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推广“村委会+合作社+农户”联营模式。
让人欣喜的是,在这场变革中,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还是企业家都积极参与,大家的观念从过去要求改革变为主动参与改革。
今年,村民李多矿租了10亩大棚发展草莓、蔬菜种植,除了土地流转费用外,建大棚的钱5年上交给村里,并附带7厘的利息。他不住地感慨,“如今,村里的地都不够用了……”从大棚种植,到水生蔬菜,后湖村分散的集体经济,逐步走向集约。2019年,后湖村的集体经济预计达到20万元以上。
“村里有钱了,不用天天向镇里‘伸手’了……”后湖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美化环境,路通了、水通了、生态修复了,失地农民也实现了再就业。
2020年,针对潘集地区酥瓜、香米等农副产品热销的需求,后湖村将建设饲料加工厂、农副产品包装厂,继续探索新的致富之路……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