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推进的农村产业革命,一头挑着脱贫攻坚,事关可持续地稳定脱贫,一头挑着产业兴旺,事关乡村全面振兴。这为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并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向现代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产业选择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基础性工作,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首先要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导向,选准选好产业。从要素禀赋条件看,“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农业禀赋的基本特征,人均耕地少,山地和坡耕地为主、细碎分散,规模化经营虽有一定潜力,但较平原地区仍不具优势。但气候、生态、物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优越性和交织性,决定了山地农业特色化、绿色化、优质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动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品质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中药材、水果、刺梨、辣椒等特色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是符合禀赋优势的合理选择。各区县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有选择地发展若干重点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也要注意到,特色农业趋同化态势愈发明显,并在全国范围规模化扩张,由此可能引起市场供需与竞争格局变化,需对产业的可持续性予以重视。以茶为例,鄂湘滇桂川陕等省份都把茶产业作为山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全国茶园面积仍持续快速扩张。待新增茶园全面进入丰产期,产能过剩问题可能较为突出。
在特色种养业发展扩张的同时,应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引导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当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主导,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尤显重要,它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集中规模上市的销售问题,并通过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业集群对其周边种养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可辐射县域、全市乃至更广范围,因此需统筹合理布局加工业,部分区县种养业的选择则可借力周边加工产业发展。当下农业的转型还体现在由传统的物质产品供给,转变为多功能的生态环境产品、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扩大山地农业与山地旅游、全域旅游融合的深度广度,在农业产业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打造系列化山地农业景观与民俗节庆,发展山区庭院经济,实现由生产型农业向新兴服务型农业的转型。乡村旅游核心在于“人气”,这与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禀赋等密切相关,因此要进行适宜性评价,有选择地开发发展。
产销对接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如果种养出来的农产品卖不掉、卖不出好价格,将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可能动摇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产业革命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要及早谋划,切实强化对产销对接的服务和扶持,有效稳住内部市场,积极拓展外部市场。
对省内市场,一要用好现有“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产销对接机制,借助政府部门或帮扶单位牵线搭桥,破解关键障碍,持续推进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进酒店。进入市场后,关键在于稳扎稳打,久久为攻,通过供应的稳定、品质的保障、价格的合理等,有效稳住渠道、稳住市场。二要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市场高效对接的优势,引进相对成熟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产后加工、销售、物流等对接各类消费市场。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新力量,扶持一批植根乡村的专业合作社、小微电商、经纪人、新农人等营销新中介,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互联网+”“电子商务+”开拓“黔货出山”新渠道。四要抓住全域旅游、休闲农业等发展机遇,推动由“黔货出山”转向吸引“游客(消费者)进山”,开展近距离营销,让游客看得见、摘得着、吃得好、带得走,实现农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直接增值。
对外部市场,一要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机制,积极开拓并采取有效措施稳住深圳、上海、广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农产品市场。二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市场过剩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用好湄潭、凤冈、雷山等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拓展亚洲绿茶市场、欧美黑(红)茶市场尤为重要。
伴随收入的持续增长,部分群体对农产品价格的敏感度下降,特别是对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但也不应忽视,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信心不足情况下,要有效防范过高定价的可能影响。同时应积极开发系列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不同渠道的需求。政府着力在公共品牌、地理标志、会展营销、公益广告等方面搭好台、引好路,让企业好唱戏、唱好戏。既要用好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商标所具有的联想效应,增强其传播力、知晓度和美誉度;又要防范公共品牌过度延伸引起的各种不适。需要高度重视企业规范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商标、“有机”牌,建章立制并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