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浙江的“网红村”曾经风靡一时,成为游客们打卡拍照的著名景点。乡村振兴是不是要把所有乡村都打造成“网红村”?如何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现乡村的美丽?在日前同济大学举办的“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栾峰曾经参与多个乡村景观建设与规划项目。在他看来,每个乡村都应该挖掘属于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网红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创建机遇,探寻多种模式。他认为,可以通过小微渐进的方式完成项目,让村民参与到每一个重要过程,这也是促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过程。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要适应乡村规划建设特征,需要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以及乡村治理机制等多个层面的改革创新方向出发。
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是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漕泾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高楠认为,乡村景观建设一定是建立在乡村自身特点之上的,不是盲目地按图施工。例如,池塘边长有一棵百年大树,整个池塘区域的设计都会有所改变。通过保留原有生态肌理打造“微景观”、“微田园”的方式,既能考虑到乡村的细节和特点,又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最新的乡村规划编制重点聚焦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坚持底线约束、近远结合,谋划落实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发展难题和基层的期盼。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董楠楠、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远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第一,摸清乡村基础底数,全面开展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历史文化、乡村风貌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调查;第二,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坚持科学策划和高品质规划同步开展,真正把规划设计的一些前导性基础方向定好;第三,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分类引导,明确到2035年保留村和撤并村的总规模;第四,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尊重乡村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肌理,落实好乡村规划师制度,挖掘传承传统建筑风貌,提升乡村空间品质。他们重点聚焦了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指出郊野公园的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园,在考虑自然环境开放的同时,还需要纳入村民盈利渠道,例如开办餐馆等,以此来解决当前郊野公园面临的人气不足问题。
与会者还围绕上海新一轮乡村振兴机制与政策、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编制、乡村相对集中居住的空间规划与制度设计、乡村振兴中的建筑设计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漕泾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