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数字乡村时代“网红”博主的“三农”观

时间:2019-06-04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如果没有互联网,李海华可能就放弃种植了。

  三年前,在外打工十八年的他决心回徐州老家承包土地搞种植,第一季收获时,发现自己把积蓄赔了个精光。

  四十岁的李海华第一个想到的是:上网找答案。

  他和活跃在网上的“付老师种植团队”等“三农”博主取得了联系,打什么药、施什么肥、什么时间除虫、什么时候除草……在他们的指导下,李海华开始专注于田间管理。

  “这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李海华说。

  两季作物过后,产量和品质逐渐提升,他的收入上去了。现在,点开李海华的微信聊天界面,显示的是十几个同行群新消息的红点,“青菜群”里有人问斑潜蝇如何防治、“秋收群”里有人出售西红柿纸箱……

  “像李海华这样扭转自己命运的农民,我们还认识很多。”博主“付老师种植团队”的成员柴现恩说,“并且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柴现恩一度有八部手机,上万个联系人。他们于2017年开始立足于河南中牟和宁陵的种植基地,做农业知识和种植技术普及,团队粉丝量很快达到200万,阅读量超过2亿。

  “玉米高产施肥技巧,省钱又增产”“10亩地节省600元,10块钱自制增产套餐”……围绕着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他们发布了5000多条内容。

  “黄瓜高产种植新方法,绝招是用‘糖’”,这是柴现恩他们团队生产出的第一篇“爆款”。“当天阅读量就有60多万,眼瞅着每刷新一次,都增长几万的阅读量。”柴现恩说。

  数据显示,在某些农村普及率较高的互联网产品中,提供三农信息的相关账号2018年总阅读量是2017年的2倍、2016年的4倍。

  去年以来,“华农兄弟”“乡野丫头”“付老师种植团队”“农技小背篓”等一批“三农”博主迅速走红。他们中,有的在记录田园生活,有的在通过直播“带货”,而有的在介绍扎实的农业技术知识。

  他们是农村“网红”,却又不仅仅是“网红”。

  他们的身后,是正在被互联网改变着的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连接着更广阔的世界,精细的管理和市场信息是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更重要的生产力。

  “我发布的图文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如果你的作物出了问题,那一定不是单个的问题,而是整个田间管理都需要改进。”博主“农技小背篓”的作者王银超说,“农民们的观念在发生着变化,这种文章写得越细,阅读量就越高。”因为坚持为受众提供优质内容,王银超多次获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三农”信息奖。

  差异化种植、精细化管理,通过互联网做营销、找市场,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农民经营种植的主要方式。

  “以前我们总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郑州蔬菜所专家应芳卿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意识到信息的价值了。”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