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时间:2019-05-14 人阅读 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增强高效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我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年丰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增产边际成本增加、环境因素制约加剧、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日益突显。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存储还存在库存粮食多、库存设施水平不高、收储方式不精细等短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未来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仍将存在。

  对此,必须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粮食产业提升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要充分结合我国现有粮食行业发展的既有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加强粮食科技创新,升级粮食精深加工工艺,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拓展粮食加工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就要确保粮食仓储安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优化配置。为此,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尤为重要。

  第一,辩证看待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的均衡,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外粮食市场关联度趋强,生产、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把握好粮食进口的“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利用好国际市场,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推动相关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第二,辩证看待粮食储备总量和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粮食产量越来越多,食用油和饲料及能源化工用副粮进口量越来越多,库存量也越来越多,但粮食自给率却越来越低。这种“三多一低”现象,体现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具体来看,我国粮食储备率大大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至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但与之相悖的是,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1亿3千万吨,大豆和稻米进口量为世界第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辩证看待我国粮食储备和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要合理优化政府对储备粮数量和仓储的布局,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应急调度能力。应该看到,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市场粮油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时,粮食应急保障是新形势下维护粮食安全的一种常见形式。我国的粮食储备应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各仓储点、不断优化物流能力等措施,确保在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危机面前,能够及时、迅速地完成粮食调运、投递工作,加强粮食应急安全的保底能力。

  增强高效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满足国家对粮食的日常需求,还应在战略储备、调控市场等方面不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议进一步“藏粮于地”,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藏粮于民”,构建多级主体的粮食储备体系;“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仓储的整体技术能力。

  一是有效“藏粮于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下降,致使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只能尽可能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这不利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藏粮于地”能适时缓解这一问题,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同时,对于轮作休耕的土地,需要及时修复生态、恢复地力,有效保护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目前,我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已由2016年的616万亩扩大到2018年的2400万亩。

  二是鼓励“藏粮于民”,构建多级主体的粮食储备体系。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近年来,我国农民存粮备荒意识逐渐减弱,粮价上涨促使农民以出售代替储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粮食直接消费量下降,加之欠缺先进的储粮设施和科学的技术手段等,我国农户存粮量趋于下降。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同样要重视农户的粮食储备。可考虑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措施保持和扩大农户的粮食储备规模,改善和提高农户存粮质量,积极构建以政府主导,加工、贸易等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实现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的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藏粮于技”,提升仓储科技应用水平。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仓储闲置与不足并存,仓储硬件设施、智能化和节能化水平偏低。对此,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粮仓进行改造升级,延长粮食储备期限和提升粮食储备质量。一方面,升级信息化手段,对粮仓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对储粮的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仓储设施功能,提高储存环节的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提高粮食仓储效率,提升粮食仓储质量,延长粮食储存期。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