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新农民,打开致富新视野

时间:2019-02-2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

        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全国各地发力乡村振兴,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为实地了解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记者赴重庆梁平区、长寿区调研,了解农民群体和农村产业的新变化,探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思路,以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案例。

  怎么种田,谁来种田?近年来,重庆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梁平区交出了新的答卷。

  随着重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城到乡加速回流,来到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蒋丽英的无人机,飞起来了。

  梁平区,是重庆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本就小有名气的碧山镇龙桥村新农民蒋丽英,用无人机洒农药的小视频,又在当地微信圈里引发了一阵轰动。许多老农民咋舌:乖乖,田还能这样种呢?

  怎么种田?谁来种田?与前几年相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太一样了。在重庆的田间地头,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智能的设备越来越全。“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人才从城到乡加速回流的趋势更明显了。

  新农民都从哪里来

  “我们的罗小红,可是大学生呢,今年才33岁。”

  “大学生”“33岁”,当地干部嘴里的这两个词,很难与面前这名皮肤黝黑、手指粗糙的农家妇女联系在一起。

  可能是见多了质疑的眼神,罗小红不但不恼,脸上还带着笑,“看不出来吧。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是个白皮肤的学生妹呢。那个时候,我在实验室做研究员。”

  那为啥回来务农,受这辛苦?

  “经济账,不难算。”罗小红说,“当时在外面,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回来养鱼,一年利润30万元。”

  拖着沉重的鱼饲料,走过窄窄的鱼塘边,风里雨里,一天都不能间断。对120多亩鱼塘,罗小红倾尽了心血。曾经白皙的学生妹,渐渐淬炼成今天的模样。

  “日子好着呢。”罗小红老是笑,她说自己走对了路。

  “这一片叫川西渔村,是重庆难得的平地,我们建成了1万多亩的休闲渔业示范园区。一年能产鱼1.5万吨,产值超过6亿元。现在,我们在渔产业、渔文化展示、养鱼技术培训、餐饮住宿等休闲观光旅游方面下功夫,延伸产业链,能让农民挣更多钱。”梁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泽田介绍说。

  罗小红所在的川西渔村,类似平地占重庆农村地形的2%。而蒋丽英的老家在梁平的大山里,这样的山地,在重庆占到了76%。

  “你们车开得够慢,有些害怕吧?”刚一见面,蒋丽英笑着问。

  刚刚够一辆车通过的村道,九曲十八弯的路况,路的一侧是笔直的坡,另一侧是好几米落差的水田。别说记者,当地乡镇干部开车都开出了一身冷汗。这是通往蒋丽英老家的路,她在外打工10多年后,回到了重重大山深处的龙桥村。

  “2009年,我觉得黑花生销路好,就拿着打工挣的30万元积蓄,回来流转了70亩土地,自己种。”蒋丽英讲起自己的创业经,滔滔不绝,“很多农户想跟着种,没技术,也缺劳力,我就成立了合作社,提供种地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从收割机到无人机,我都会用。”蒋丽英不无自豪。

  干农业,会很辛苦吗?

  “打工最苦的时候,我只有10块钱,要撑一个礼拜。3块钱买块大头菜,每天拿1块钱买四个馒头,我也过过。现在再苦,能有那个时候苦?”蒋丽英笑着说。

  虽然嘴上说自己没挣到钱,但蒋丽英的摊子确实越铺越大,从农业的种养,到合作社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她还收购各类农产品卖到城里去。

  “农业挣的是‘分分钱’。2017年,我的银行流水有8000多万元,纯利润也就20万元。”蒋丽英说,她和几个伙伴合伙商量,打算给当地的梁平柚打造质量体系,分级售卖。“这事要干成了,农户和合作社,收入都能翻一番。”

  像罗小红和蒋丽英这样的新农民,重庆已有16万人。他们的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平均水平高出17%,高的超过50万元,最少的也有6万元。

  有的是高素质青年农民成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也有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纷纷来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戴眼镜”的农民多起来了。

  罗小红就毕业于一所农业大学,“我们班上,刚毕业大家都想留城市,现在,一半以上都回家做农业了。”罗小红说,“时代不一样了,农业也有奔头了。”

  新农民优势在哪里

  新农民和老农民,有啥不一样?

  “以前,是种地问老农;现在,老农可不如新农呢。”陈泽田说。

  罗小红的父辈,就曾抱着“肥水养鱼”的老皇历不肯放。“现在肥水鱼卖不出去了,这种养殖方式也不对。”罗小红说,自己反复劝,没劝住。父亲把肥料、鸡粪往鱼塘一抛,心想,鱼能长得更快更肥了吧。

  “死了1000多斤鱼,我都来不及心疼,还得赶紧洗鱼塘去。”罗小红说。

  现在,罗小红养鱼,自己说了算,用上了一系列自动化设备。投食、增氧都能机器控制。她和丈夫还打算自己设计一套实时监控设备,以后足不出户,也能养鱼。

  在川西渔村,村第一书记唐仁军是农业农村委定向派来的干部。他推广的硬化槽养鱼新模式,受到了新农民们的追捧。

  和水面平静的传统鱼塘不同,这里22米长、5米宽的硬化槽里集中养殖1万多条鱼。“省地方,就能养更多鱼啊;集中养殖,饲料能省20%;淤泥废物过滤再排入大水塘,排污也少多了。打鱼也更方便。”唐仁军介绍说,“现在我们还开发出能实时监测鱼塘数据、自动按需投喂的物联网系统,打开手机APP,养鱼跟玩游戏似的。”

  回到农村以后,蒋丽英购买机械设备的脚步就没停过。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水稻‘耕、插、防、收’全过程,大家都能去做。但我也得会,所以这些设备我都买了。今年要对梁平柚标准化筛选,我又花了140万买机器。”蒋丽英说,“我刚把手头30万元买了无人机,要换手机都没钱了。”

  “人工背药箱防治病虫害,一天最多做30亩地。无人机能做好几百亩。”蒋丽英说。

  无人机这么好,为啥别人不用?

  “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有一定门槛,尤其对年纪偏大的传统农民来说更是如此。此外,智能设备的成本还比较高,需要下决心投入。”陈泽田介绍说,以目前较新的一款农业植保机为例,标准荷载10公斤,每小时作业面积达40—60亩,但单机售价超过5万元。不说会不会用,单考虑价格,绝大部分农民都无法接受。

  “我们也买了无人机,还专门去深圳培训了。但确实用不来,花了10万块钱,只能放这儿积灰。”在梁平区,一名50多岁的合作社理事长不无尴尬地说。

  新农民未来在何方

  走访不难发现,空心化在农村仍比较严重。白天大门紧闭,晚上灯光寥寥。走遍全村,只见几个老头老太。据介绍,重庆目前有大约2/3的劳动力转移,基本上都是青壮年。

  “以前说农村是‘386199’部队,现在妇女儿童也少了,只剩下‘99’部队留守。尤其在一些交通比较便利的农村地区,常住村里的人口就更少了,绝大多数都搬到场镇居住。”一名当地干部介绍说。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还是乐观的。‘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介绍说,从城乡收入来看,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重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3年的2.71∶1降低到目前的2.55∶1。重庆农村人才也呈现出加速回流的趋势,近一年内有53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72万人就业。

  与北方不同,重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15°以上的耕地面积占51%。地理条件决定,重庆无法复制北方的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重庆确定的路径是:乡村振兴,农民回流,不是让所有人都回来,而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通过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让新农民的收入相当于或高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

  一些乡镇干部也反映,现在不仅农村人口少、村干部也少;还肯留在乡里担任村干部的人普遍年龄很大,缺乏先进思路。收入较低、生活单调是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最主要原因。

  农村人才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采访发现,前些年的大学生村官,很多就根本留不到村里,都被乡镇借走了。再干几年,又纷纷想办法回了城市。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地方用行政手段来“堵”,比如规定服务年限,但效果并不好。

  “现在,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要把基层党员、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返乡创新创业及下乡人才这五支队伍建设起来、整合起来。这么一看,农村的人才不减反增。”路伟说,“通过市场主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能有效吸引人才回流。政府部门也会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