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成都探路农村金融改革“深水区”

时间:2018-11-2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社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相对缓慢,功能发育不完备。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都相关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据悉,成都将继续在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求进,持续在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产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打造全国农村金融改革标杆。近日,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探究成都农村金融改革之路。

  新华社记者:成都市为什么选择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这项改革有什么重大意义?

  谢瑞武: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全市辖20个区(市)县,幅员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2007年,国务院正式确定成都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在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成都启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开启了农村金融改革破冰之旅。2015年,成都正式获国家五部委批准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成都创新开展了新一轮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金融改革路子。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是新时期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而农村改革中,金融是长期缺失的关键一环,各地针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很多,但大多还未形成综合系统解决方案。成都把农村金融改革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四川代表团讨论和2018年春节前夕来川视察时关于四川要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深入推进了一系列农村金融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贡献出成都智慧,助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

  (二)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成都市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9.3%,尚有承包地的农户数达206.5万户,600万人。十八大以后,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就必须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到城镇。农村金融改革,能够缓解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问题,有助于农村资源变资本,有助于农民带着产权、股权打工,增强农民进城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业生产水平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农村金融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阶段成都农业发展正在向高级形态逐步演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需要金融由小微额度的经营方式向小微、中小、大中额度相互协调的经营模式转变,由单一信贷支持模式向多类别、多层次、组合式综合金融支持模式转变。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就是顺应发展潮流,推动金融服务由传统的、同质化服务方式尽快向现代的、差异化服务方式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农业提供现代金融服务,注入金融资本动力,打通信息孤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和农业综合服务配套持续跟进,促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形成,为在广大农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条件,增强成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有利于农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没有现代金融服务,农民增收就缺乏资金支持,成为无水之源。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勇于承担国家赋予的改革试点使命,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改革创新,推动各类要素价格逐步市场化,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把信用资源转化为信用资本,有效解决了农村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信用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大、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进程,让更多农村人口分享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谢瑞武:201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来蓉调研,评价成都的改革可圈可点,作为区域金融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具有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重要意义。6月,国务院参事室会同人民银行参事室联合调研组总结成都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11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发布天府金融指数,成都农村金融评价得分位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首位,率先实现全国“单打冠军”。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构筑了现代农村金融的产权基础。通过“确权颁证、还权赋能”,基本完成了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建立了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让农民享有了比较明晰、相对完整和可以流转的财产权利。首创组建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收储公司、农村产权维护法律援助中心、农村产权仲裁院和金融仲裁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制和流转服务体系,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60.8%。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二是基本满足了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构建 “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了全国一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从2017年7月上线运行以来至今年4月底,“农贷通”平台已聚集了67家一级金融机构,累计受理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9.51亿元,成功放款26.37亿元,在线放款成功率89%,贷款办理时间节约1/3。

  三是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成效明显。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各类动产质押贷款,拓展了农村有效抵(质)押物范围,为资金注入农业农村打开了阀门。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80.1亿元,余额119.3亿元,贷款品种和规模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累计实现保费36.72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2876.7亿元风险保障。

  四是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22种,其中用工意外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险等多项保险品种为全国首创,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在中西部处于领先水平。

  新华社记者:成都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谢瑞武:总体思路是:以改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为核心,以“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手段,以建立农村金融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为支撑,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不断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建立包容、高效、开放、可持续和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形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金融支撑体系。具体举措包括:

  (一)创建“农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信用制度不健全、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服务半径大,导致金融机构下乡难、获客难、成本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结合的“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一是用数字金融手段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线上系统具备涉农政策发布、数据汇集、报表统计展示、融资对接入口、贷款在线审批等核心功能,以大数据为基础建模把控小额分散贷款。二是用线下服务手段推动金融下乡。线下系统按照农村金融、农村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三站合一”模式,在全市乡镇、行政村分别建设282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和2679个服务站,农户足不出村即可办理信息采集、融资对接、小额支付、跨行转账、便民缴费、农村电商等多项业务。在2000余个行政村聘请金融联络员,以熟人社会为基础当好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中介,为“农贷通”线上系统采集信用信息。三是用信息匹配拓展融资渠道。依托“农贷通”线上系统,探索建设涉农融资项目库、涉农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项目库以及金融服务和产品数据库,搭建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项目库内重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和涉农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推送,发布涉农金融产品超过400个,并提供电商、产权交易、收储、担保等配套服务,促进“政企银保”充分对接。

  (二)拓展各类涉农交易市场,构建全国领先的涉农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股权融资渠道窄,直接融资比例低是阻碍“三农”中长期发展的瓶颈之一。我们以培育涉农要素交易市场为突破口,健全了涉农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创新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为重点,构建全市“一个交易平台、四级服务体系”,开创性采取“独资建设”、“合资共建”和“业务指导”3种模式,推进成都农交所与省内市州、区(市)县联网运行,探索打造了“交易+互联网”的新模式和“1+9+N”(一个主网+九大频道+N个业务处理系统)的理念,统一全省农村产权交易鉴证管理。二是创新设立农村商品交易中心。以天府商品交易所为重点,按照“一所多中心,一县一平台”思路推进建立全国性的单一农产品交易平台,开展商品实物交易和商品衍生品场外交易,目前已建成华北木材交易市场、汉源花椒交易中心、苍溪县红心猕猴桃交易中心、南江黄羊交易中心等农产品交易中心。三是打造花木交易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花交所推进花木现货挂牌、竞价等交易模式和T+5(当日交易,5个交易日后确认)购销模式,累计服务客户1694户,实现交易额18.49亿元。四是创建涉农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培育载体。以四川(天府)股权交易中心为重点,创新实践成都经济证券化行动,开展对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跟踪服务,打造农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成都军团”。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

  围绕破解农村缺乏有效担保物、信贷期限与农业周期错位等问题,重点创新4大类金融产品。一是围绕农村资源资本化创新财产权抵(质)押融资产品。在“两权”抵押融资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开展经济林木(竹、果)权、农业生产设施、养殖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花木仓单质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二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信贷产品。大胆探索“农业共营制”,创新以农业职业经理人凭资格证书信用贷款模式,初级至十佳职业经理人凭证书分别可信用贷款10万~100万元。围绕现代农业总体布局,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围绕“小组微生”(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和生态化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三是围绕风险分担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在全国首创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经营主体用工意外伤害保险和生猪最低销售价格保险,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柑橘冻害气象指数保险。四是围绕农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创新直接融资产品。支持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融资178亿元,发行私募债52亿元。2017年注册国内首支涉农投融资平台中期票据10亿元,首期发行2亿元。设立5亿元“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与金融机构签订120亿元产业基金的合作协议,设立了蒲江耕地质量提升基金、涉农基建基金等5支基金,规模55亿元。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农村金融创新可持续机制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等特点,为打消金融机构顾虑,成都适度扩大政策应用边界,重点优化三大农村金融生态。一是优化农村金融政策生态。出台“农贷通”产业支持目录、“农贷通”风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整合支农扶持资金,设立规模超过1.6亿元的“农贷通”风险补偿资金和4.5亿元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产权直接抵(质)押融资、农贷通惠农贷和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分担。二是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生态。充分发挥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中长期贷款优势,推动农行、邮储银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农行“三农”事业部考核达标7家,累计设立村镇银行14家,4家村镇银行新增资4.8亿元,设立四川新网银行、天府金融租赁公司、中垦融资租赁公司、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和成都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探索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筹资规模5000多万元。三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生态。在全市建立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完成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采集,560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入库。建设信用乡镇173个、信用村1692个、信用户10.3万户。12家村镇银行获准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6家征信机构对外提供涉农企业信用报告服务4576户次。

  (五)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成都市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成立了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为成员单位的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主任单位和副主任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工作局,承担日常工作。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管理相关工作。由市农委、市金融工作局牵头,建立了“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贷通”平台建设中的跨部门、跨领域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督促落实重要改革事项。各区(市)县政府成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通过开展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等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指导,在乡镇和行政村设立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全面负责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采集本辖区的农村金融信息等情况。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关信息通过乡镇中心和村站及时上传“农贷通”平台,再通过“农贷通”平台汇总上报市县两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形成了完善的工作领导机制,有效促进了试点的有序发展。

  新华社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都市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谢瑞武:下一步,我们将在人民银行综合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全国、省、市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做强“互联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涉农数据在“农贷通”平台的归集共享,开发涉农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型,做实涉农大数据库,以“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加快构建“互联网+”农村金融生态圈。实现“农贷通”与农村电商、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和有效对接,建成全覆盖、立体化的金融综合服务网络。以服务全省和西部乡村振兴为目标,推动“农贷通”平台跨区域发展,成为立足成都,面向全省,覆盖中西部的互联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结合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体系建设,将“农贷通”平台金融服务功能向城市复制,研发“银杏通”普惠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二)加快涉农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推动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创设一批普惠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直销银行等专营服务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境。推动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整优化网点布局,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面向广大“三农”经营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继续保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在全国领先地位。以农业机具、农业知识产权等农村动产为重点,创新开发动产质押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统一的涉农动产融资登记系统。依据农业生产经营流程,大力发展订单、仓单质押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开展农业保险从“保物化成本”到“保完全成本”的转化,支持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开展 “保险+期货” “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建立多元化、广覆盖的涉农保险产品体系。

  (四)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三农”直接融资规模。推动要素市场创新发展,按照“合资共建”模式设立成都农交所市州分所,共建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依托天府商品交易所,在四川自贸区设立保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绿色”信贷专项金融债券等。探索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创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优化金融改革创新环境。推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进一步探索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及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完善风险处置手段,建立金融案件快速反应通道,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制定出台《成都市“农贷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风险资金补偿审批流程实施细则》,简化“农贷通”风险资金的补偿审批流程,落实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