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渑池县果园乡路村一大型农机在地头劳作
图②渑池县天池镇桐树沟村村民正在驾驶大型机械收获红薯
图③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村的花椒丰收了,村民正在采摘花椒
图④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驻村干部正在查看丹参长势
图⑤渑池县张村镇河南庄村村民正在种植速生楸树,发展集体经济
图⑥渑池县洪阳镇石盆村的艾草进入了第一茬收获季节,一名村民正在晾晒刚刚收获的艾草叶
县委书记杨跃民(右二)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喜来(中)调研农业生产工作
初冬时节,走进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只见平坦的水泥路蜿蜒通往大山深处,河道干净整洁、溪流清澈见底,一桥飞架南北的玻璃栈道让人流连忘返;田间地头,村民正忙着耕作;新建的休闲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耍,休息时刻大婶在音乐声中跳起了广场舞;温馨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涌动着和美的生活气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项目实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柳庄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产业乘势兴起,为脱贫攻坚战注入了“一道清流”。
柳庄村的变化只是渑池县乡村振兴助脱贫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渑池县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探索出了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呈现出“产业旺、乡村兴、党建强”的良好态势,促进农村建设由“单项突破”迈入“综合发展”、由“千村一面”至“各美其美”、由“物的新农村”转向“人的新农村”的新阶段。
1
产业提质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刚刚过去的花椒收获季,让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村村民享受了丰收的喜悦。近段时间,村里正组织人修缮花椒交易市场,为来年的花椒销售搭建更为便利的平台。
65岁的史明理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家种植了7亩花椒,一年下来净收入6万多元。相比以前看天种庄稼,家里穷得叮当响,而今收入有了大幅提升,加上孩子在县城务工的收入,现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通过种花椒脱贫致富,这个在几年前提出来的设想,当时并不为村民所接受。不召寨村党支部书记史明朝是个爱钻研的人,他反复研究不召寨村的土壤、地形、气候等特点后,决定和村委成员引进花椒种植。
2002年,史明朝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率先种上12.8亩花椒,并鼓励、动员其他党员干部种植花椒,还把自己学到的种植管理技术倾囊相授。花椒种植效益在2008年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找上门来。他带领村干部到陕西韩城专门学习种植技术,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等到村实地指导,并且实行选苗、技术、管护、销售统一管理,花椒很快取得大丰收,亩均收入达8000元,椒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
目前,该村3200亩耕地已全部种上了花椒,椒农亩收入最高达1.3万元。来自郑州甚至山西、河北、四川等地的客商越来越多,不召寨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花椒第一村”。
今年,该村投入300万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的不召寨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农家小院绿树掩映,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安居乐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渑池县抓住产业发展、农村产权改革等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与着力点,依托坡头乡不召寨“中原花椒第一村”的引领作用,举办了2018年首届花椒乡村旅游采摘节,建成5个花椒专业示范村和渑池花椒交易市场。今冬明春,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预计2019年底,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依托全县6个辣椒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着力扩规模、提品质,渑池辣椒俏销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同时,通过大力创树“渑池丹参”品牌,发挥天沣中药材种植基地、博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曰辉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功能,建成百亩片54个、千亩方6个,积极打造张村丹参特色小镇,全县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渑池丹参”成功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土地“长出”了新动能。
2
效能革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村民的事一日内答复,集体的事一周内办结,发展的事一月内敲定。渑池县张村镇张村村“两委”以“群众有需求,我们有行动”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一场暴雨刚过,该村党支部书记袁三伟就匆匆来到村民曹洪宝家中,他要亲眼看看曹洪宝的新家能不能扛得住这个连雨天。曹洪宝是村里的困难户,2017年一场大病花去了他十多万元的积蓄,可祸不单行的是曹洪宝家中房屋主梁又断裂了,一时间一家人无处可住,只好在门前空地上搭起窝棚暂时容身。听说这一事情后,袁三伟第一时间给曹洪宝一家人找到了住处,经过与县乡两级部门沟通,他又筹集七万多元资金,给曹洪宝一家盖起了新家。
该村村民曹洪宝拉着记者的手,感激地说:“今年刚过完年,干部又组织人给家中墙进行了粉刷,6月5日我们全家搬进了新房,干部还多次来到家中问寒问暖。”
正是有了这样的作风和干劲,张村利用三个月时间投资36万元建成村医疗室并投入使用;张村镇中学操场扩建占用该村土地,村干部发扬“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精神,从征地、拆迁到安置,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村里要建设休闲广场,他们用了不到20天时间完成征地;污水处理厂征地建设,地面附属物清理仅用了18天时间……金秋时节,来到渑池县的乡村,各级干部正加班加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器的轰鸣声、干活的热闹声,时时能让人感受到“效能革命”带来的“温度”。
近年来,为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干事担当、履职作为的精气神,渑池县深入开展了以“敢于担当、提高效率”为主题的“效能革命”,动员党员干部转变职能、提升效能、强化动能,通过抓乡村振兴来助推脱贫攻坚,以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表示,渑池县借鉴兰考经验,突出脱贫攻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统揽作用,调整加强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增设18个专项工作组,各组均由县委常委牵头挂帅,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强化了领导冲在前、部门齐担当、人人有责任的攻坚格局。出台《争创“五面红旗村”和“两个标兵”活动的意见》,每年从全县农村党组织中,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人居环境、脱贫攻坚等工作评选“红旗村”,挂钩报酬、奖勤罚懒;每年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中评选“党建工作标兵”和“扶贫工作标兵”,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予以提拔使用。
下一步,渑池县将持之以恒在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力推“效能革命”常态化,全面激发党员干部的“亲劲”“韧劲”和“拼劲”,把“效能革命”落实到为民办事的速度上,不断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洪荒之力”。
3
“三变”改革带出富民强村新天地
“快点啊,这里还差两桶水。”“我一喊,大家就开始一起铺膜啊。”“大家将鼓敲起来!”……这是张村镇河南庄村村民在一起干事创业的热闹场景。
前些年,该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如今,沿着一条“幸福路”走进村子,整齐划一的民房陈列路旁,民俗宣传画熠熠生辉,穿过南岭涵洞,放眼望去,青青的楸树苗催人向上,绿油油的丹参苗香沁心扉。
是什么让河南庄村从有名的“上访专业村”变成了“文明特色村”?这就得益于该村在“三变”改革中,让老百姓看到致富的希望。
2017年11月,该村举行迎新春“威风锣鼓”训练时,许多村民反映由于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工作了,只剩下妇女和老弱病残的群众在家种地,许多土地都荒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村包村干部提出了把群众的土地流转起来,走大集体经营道路,得到了许多群众的响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里先后多次组织群众到洛阳、新乡等集体经济先进村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经集体表决,该村先期流转土地167亩,种植了经济效益较好的丹参,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当年春节过后,村里与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同时,再次组织该村群众外出学习,不仅让大家看到了与外地先进村的差距,也让群众坚定了走“三变”改革的决心。在市、县、镇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动员会后,该镇迅速组织该村开展工作,力争做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村容变美、集体变强、村民变富。
作为三门峡市“三变”改革的试点之一,河南庄村224户1670亩土地,有219户1632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流转率达95%。在去年种植167亩丹参的基础上,目前已种植速生楸树300亩、丹参育苗210亩、黄芩260亩、珍珠透骨草150亩。在收秋之后,该村还将在剩余土地上发展花椒200亩、丹参300亩。据测算,年底可实现丹参种植收入110万元、育苗收入150万元左右,明年可实现各类农业收入300万元以上,这将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调动了群众参加村集体活动的热情。
目前,该村人口核查、清产核资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具备颁发集体经济合作社证和股权证的条件,该乡其他12个村的“三变”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由于该镇在全县“三变”改革中的典型做法,不断有其他的县(市)前来学习取经。
4
土地托管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今年,渑池县不少农民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轻轻松松种上自家的责任田。这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渑池县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发展思路,针对现在农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积极开辟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新途径,引导原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以农业机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三门峡市首家“土地托管”综合服务公司——三门峡捷登农业托管有限公司。2016年以来,该公司通过走村入户、座谈了解,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子,通过“土地托管”合同制作业,为农民提前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大难题,这一新举措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土地托管”是怎么回事呢?“90后”大学毕业生董楠楠作为三门峡捷登农业托管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介绍道:“土地托管分三种模式,一种是全托,一种是半托,一种是单项托管。这种模式自2016年试运作以来,目前在豫西地区还是首例。以往农机合作社只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现在我们不光利用农业机械的优势,也在逐步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我们为了让百姓放心,在合同中还明确了一点,就是先作业后根据作业质量再付款。”
据了解,多年来在农村家庭中,年轻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几乎都通过考学或务工的方式外出,农忙时节请假不便,而家中又是老幼相守,因此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一直存在。原来,农机手“单兵作战”来回找寻工作地块,耽误的时间长、耗油量大、作业效率低,比起连片作业效益相差20%左右,农户和机手的效益都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农户把土地托管给公司,依托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利条件,对农户来说,鼓励他们成熟后再收获,打消收割机械紧缺的后顾之忧,也不用担心抢收、抢种、运输的问题。对农机手来说,让他们提前知晓作业面积,按作业片区安排机械进行集中连片作业,节约寻找作业地块的时间。
陈村乡雍家院村村民赵艳琴说:“2016年以来,我们村的土地托管,既省事又省钱,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今年的合同签约率不断提升,老百姓心里算得清楚着呢!”
目前,该公司在县域内组织各类农业机械670余台(套),组织成立了483人专业服务队伍,提供田间管理服务,与农户签订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1万余份,托管土地面积10万余亩。
“土地托管”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谁来种田、田如何种”的难题,而且大力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1日,三门峡捷登农业托管有限公司漯河分公司——漯河市捷登农业土地托管公司在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望天村挂牌成立,渑池“土地托管”模式在漯河市受到欢迎。
5
党建统领拔掉集体经济空白村
近年来,渑池县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推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去年以来,该县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结合“三年强基”工程,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能人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紧紧抓住人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实施“能人回村、能人富村”工程,积极动员引导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引领群众发展产业。同时加大典型选树力度,积极培育了一批发展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村支部书记,形成了群体效应。如:天池镇东天池村群众郜龙蛟在南京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2013年,他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裕生活,回到家乡创办了天沣科技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丹参、白术、黄芩、红花等中药材,示范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发展中药材2万余亩,帮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参股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整合扶贫、财政等部门资源,用足用活支农资金、惠农政策,科学使用项目资金,采取资金参股入股的模式,分红获利,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资金变股金、效益最大化。如:陈村乡滹沱村将12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渑池县正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占企业股份12%,村集体年可创收14万元以上。
项目带动发展集体经济。依托上级的扶贫项目资金、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等资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上项目、兴产业、促增收。如:该县为34个省级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设立了每村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洪阳镇石盆村、陈村乡苜蓿村利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发展项目,在带动群众脱贫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盘活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各村对闲置的房屋、学校以及耕地、林地、荒山等集体资产进行排查登记,采取入股或出租的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创造收入。城关镇西关村、一里河村、北街村等城区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和商铺,收取租金,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集约化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针对部分村无集体土地、资源的现状,该县引导其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以村为单位成立专业合作社,将群众的土地流转回集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集体收入。张村镇2017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由党支部牵头,出台了“两包一扶”激励政策,流转土地3120余亩,大力发展丹参种植,鼓励村集体发展产业项目,收益归集体所有。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给渑池县的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生机勃勃的渑池大地徐徐展开,也必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