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在收获的季节感受幸福;“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恰在此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战略规划》)。
如果说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制定了总章程,《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则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之描绘了路线图与时间表:到2020年取得阶段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到2022年取得重要突破,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地、钱”,如何激活这三个要素呢?《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这也是我们的主要观点。
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让农村变得有人气、有活力,终归要靠村民回归、人才回流,一句话,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其实正是乡村逐渐萎缩的过程。其中,人口以谋生、教育、养老等原因渐次从乡村流向城市,造成了如今农村凋敝和空壳化的现实。而乡村振兴如若不想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田园牧歌的梦,就需要从切实留住人口、吸引人才着力,让乡村在未来的振兴有所依凭。
无论是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要想让这些人口留在农村,都以农村更有魅力、农业更有发展潜力、职业农民更有吸引力为前提。所以,农村人才的问题也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复杂系统问题的一个侧面,只有每个侧面同时启动、共同发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坚持不懈迈进,乡村振兴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让人联想到之前的“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举措,但绝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一百多年来数次乡村重建运动的翻版。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在今天已经发生剧变。从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解决方式出现了巨大的转机。而这种转机对于不具备区位优势的大多数农村、不具备突出专业技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鲜明发展特色的大部分农业而言,都不啻为一针强心剂。甚至可以说,整个全球现代化二百多年来,工业化对农业的挤出、城市对乡村的抽水机效应,有望因此而得到抑制乃至扭转。
现在的问题是,当基层的农民开始认识到新的交易方式并学着涉猎网售农产品时,网售门槛的高度已今非昔比,只会种植的传统农民显然已跟不上这个看到转机的新时代。所以,受过高等教育、懂得新信息技术、具有开阔视野的新型农民将会是以后农业发展的主力。同时,具备统合能力、真正热爱农业和农民的组织者将担负起联系政府、农民、农业合作社和市场的责任,使得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的小农户生产不会遭到大资本的挤压和市场的淘汰。
最后需要指出,怎样吸引这部分人才,怎样让离开农村的人才返回乡里,怎样鼓励既有的人才安心地留在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而这也考验着乡村善治的综合能力。
莫让土地资产沉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但相比城市的寸土寸金,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大多仍是沉睡的资产。因此,吹响共同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号角,必须以改革举措、规划引领,盘活乡村土地这一最为重要却很大程度上沉睡的资产。
土地资源是核心要素。只有通过系统推进搞活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才能让“沉睡资产”焕发生机,促进土地集约经营、节约利用,促使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不断壮大,乡村振兴自我推进动力明显增强。比如,能不能通过办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用于农业生产;能不能让农户、农企等主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流转经营权证为凭证流转土地,或用土地资源入股,让农村土地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转变,等等。
改革红利是强大引擎。在资本市场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未能“同权同价”,集体土地只有实际使用权、没有合法权能,是众多乡镇民企普遍面临的‘紧箍咒’,这导致他们很难通过股改上市、兼并重组、抵押融资等手段实现快速发展壮大。所以,有必要通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农村宅基地可抵押等试点,形成功能完整、设计科学、运转顺畅、特色鲜明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体系。
规划引领是源头活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土离乡,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壳村、萎缩村,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更加重了土地资产的沉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规划引领,才能焕发生机。对小、散、乱、远、空的自然村在新的村庄规划下实施整治,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节约出大量集体建设用地,结合农综项目土地复耕,把节约的土地指标上市交易,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实践证明,农村要美、要富、要强,盘活土地资源、释放改革红利、实施规划引领缺一不可,特别是有了规划,意味着农村土地综合利用进入精细化时代,既能促进土地集约经营,也可助力田园乡村建设。可以说,坚持以科学规划利用为统领,在村级层面实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的“一个规划、一本蓝图”,不仅是盘活乡村沉睡资产的有效手段,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
让滚滚资金入乡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诸多方面,哪个能离开资金?有些方面可以说须臾离不开。但多少年来,农业为工业、农村为城市、农民为市民做出了超常的贡献,资金等要素流向城市用趋之若鹜形容毫不过分,农村严重“失血”“贫血”是不争的事实,农村的发展已经大大落后于城市有目共睹。比如,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乡,却大多用之于城,乡村用自己的血液滋养了城市,自己却营养不良。现在好了,乡村振兴战略为资金更多地流向农村提供了契机,乡村振兴也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助其成功。
首先,财政要优先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财力有限,公共财政倾斜于“三农”是政府职责所在。只有让公共财政倾斜于“三农”,才能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这么做。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日本政府实施了“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其实施主体通常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投资费用的50%由中央政府支付,其他由各级政府分担。
其次,金融要重点倾斜。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离农脱农”倾向,农村金融回归本源是使命所然。为此,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让金融机构安心、喜欢服务于乡村振兴。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在全国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这样的新办法应该不是孤本。当然,还要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用这些办法约束金融倾斜乡村。
再次,社会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所需资金只有财政、金融资金是不够的,社会资金输入乡村同样是乡村振兴所必须。同时,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也是一个互利的社会,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个双赢之举。在重庆市缙云山,农民将老家的破旧房子统一交给村里,村里将房子统一租给城里的投资者,投资者一次性付给农民20年租金,并将房子打造成特色民宿,20年后,房子将归还给农民。目前,这一模式运转正常。
总之,只有多管齐下,才会让滚滚资金涌入乡村,让“失血”的乡村得到滋补,焕发活力。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