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推进“三治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18-09-12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法院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在推动“三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职责使命,既责无旁贷,亦大有可为。

  一、推进“三治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已无法胜任当前乡村治理的要求。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各地人口流动增强,熟人社会渐被打破,适用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治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乡村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已无法完全掌握乡村的生活资源,无法对乡村各项事务进行包揽式管理,基层政府对乡村个体的控制力趋于弱化。此时,传统的纵向管理模式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乡村治理模式需要从纵向管理模式转变为横向的互动交流模式,让每一位村民自主参与到日常组织活动中来,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的改善。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是从我国乡村所面临的全新治理环境以及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各自的作用特点出发所作的重大部署。

  在乡村治理体系中,需要情、理、法的相互配合,自治、法治、德治各有侧重,缺一不可。自治、法治、德治不是三根平行线,而是一张基层社会治理的网络。自治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法律的制定和道德共识的达成都依赖于广泛的自治实践。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乡村治理领域的实现形式,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法治是乡村治理的筋骨,是自治和德治的边界与保障。基层自治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道德共识也必须体现现代法律精神。德治是乡村治理的支撑,是自治和法治的补充与“润滑”。德治通过道德的引领来规范村民的行为以及村规民约,让村民以自我教化的方式推动乡村自治。德治也可以弥补法治的薄弱环节,在某些法律束手无策的领域发挥作用。在复杂局面下,德治的“软治理”特征可以缓和自治和法治的刚性,增强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为自治和法治赢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自觉遵守。

  自治固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三治”有机结合并将其贯穿于乡村运行、治理、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将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进而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之“善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人民法院在推进“三治融合”中的职能定位

  法治是“三治融合”网的纲,通过纲举目张、协调融合,起到牵头保障作用。推动“三治融合”,保障乡村振兴,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引领和保障下的乡村管理工作,是对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场变革,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使乡村居民真正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提升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在乡村法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要履行传统意义上解决纠纷的职能,也要通过延伸审判职能,深度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特别是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要更好地发挥优势,大有作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正扎实推进的当前,人民法院必须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对法治的新需求,引领和保障“三治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一要着眼纠纷解决和权利维护,伸张公平正义。人民法院应积极回应乡村居民对民主法治的新需求,对公平正义和权利保护的新期待,以公正的裁判来塑造规则意识,以法治精神来引领“三治融合”,引领社会风尚。二要着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中心大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乡村治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民法院要把司法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全力保障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三治融合”提供充分的实践基础和物质保障。三要立足风险防范和有序治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认识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稳定与发展的潜在风险,以审判执行为依托,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在自治、法治、德治各方面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主动做好风险预警,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三治融合”提供制度支撑,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不断丰富人民法院推进“三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人民法院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前沿一线的优势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促进纠纷就地化解,护航乡村振兴发展。

  要注重内生秩序,促进乡村自治。通过土地征收征用、农村经济管理等案件的审理,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推动乡村自治组织职能回归。注重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加强与“五老志愿团”“乡贤议事会”等的联动协作,提升其法治素养和工作威信,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化人民法庭与群众自治组织、基层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健全指导人民调解长效机制,加强对乡村干部、司法协理员、人民调解员等的法律指导。吸收乡贤精英、村干部等担任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其优势参与涉诉接访、纠纷调解,努力在妥善化解矛盾的同时,有效提升整体乡村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

  要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乡村法治。通过建立 “三长一顾问”(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及政府法律顾问)联席会议、“站点驻村、法官联村”、乡村振兴法官驿站等工作机制,推动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围绕辖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根据当地不同产业特点,提供个性司法服务,以司法之力规范权力运行,助推经济发展。依法制裁侵犯村民人身和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环境资源审判,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做好诉讼引导和判后答疑工作,加强对农村贫困群众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当事人的诉讼引导与帮助。提升乡村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能力,坚持调判结合、当判则判,通过判决与执行树立法律在村民心中的权威地位。同时,通过案件的审理,发现、梳理问题,提出应对解决措施,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要提倡道德约束,引领乡村德治。注重司法对道德共识的培育,将现代法治精神融入道德共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公益诉讼、赡养抚养、乡村邻里、正当防卫等案件的审理,释放积极向上的司法正能量。支持民间“孝顺父母奖”“见义勇为奖”等奖项的设立,提供法律服务与帮助,激发群众道德情怀,充分发挥德治对自治、法治的补充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乡村居民法治素养。深入挖掘乡村习俗、乡规民约,在司法裁判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